马来亚大学 ( Universiti Malaya ) 是一所兼有文、 理和医科的综合大学, 是马来西亚规模大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 其前身为1905年成立的爱德华七世学院 ( King Edward VII College 和 1929 年成立的莱佛士学院( Raffles College )。 爱德华七世学院旨在培养医学人才, 莱佛士学院则旨在培养教育方面的人才。 1949年10月8日, 以上两所学院合并为“马来亚大学”, 并于 1956 年在吉隆坡增设校区。
1957 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 1962年9月,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和砂拉越,沙巴合并为马来西亚。1965年, 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成国。 此后两个校区的行政脱钩, 独立自主, “马来亚大学新加坡校区”更名为“新加坡大学”,“马来亚大学吉隆坡校区”更名为“马来亚大学”。马大当局也在1961年决定设立中文系,由当时马大副校长拿督奥本馨博士到英国与剑桥大学副校长商讨筹设中文系之事,并获得由英国剑桥大学推荐的郑德坤博士协助策划。
1961 年 2月 23日 ,由马大副校长为首的马大评议会同意马大文学院设立一个汉学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译成中文系,一直延用至今。) 1962年,中文系成立,1963年正式开课,招收第一届学生。中文系的课程除了研究中国典籍,也注重东南亚当前社会的需求, 并以塑造一个马来西亚国为目标。 因此, 课程分为两大类:一是为有华文基础的学生提供以中国语言及文学为主的课程 (A 组:语言与文学);一是为没有华文基础的学生提供普通的汉学课程 (B 组:社会与文化)。
A 组课程采用双语授课方式, 使用华语和国语。 现当代文学、 古代文学、 各朝代文选、 文字学、 马华文学等二十四门课程均是用华语教学及考试。 学生可以选择部分以国语教学的课程如华人宗教、 中国历史、 中国文学思潮、 时事评论、 华人企业文化等。 B 组课程则提供了四个阶段的汉语课程, 同时, 也开设了一些社会与文化课程, 如:华人社会研究、 中国历史、 东南亚华人研究、 翻译等。
创办原则及宗旨
1.保存、传授及发扬中华文化
2.翻译中国经典以助友族了解中华文化。
3.提升马来西亚汉学研究学术水平,贡献社会。
历任系主任
姓名 |
任期 |
1. 王赓武教授 |
1963年1月—1963年4月(代) |
2. 傅吾康教授 |
1963年5月—1964年1月(代) |
3. 何丙郁教授 |
1964年2月—1968年3月 |
4. 曾咏心讲师 |
1968年4月—1968年11月(代) |
5. 何丙郁教授 |
1968年12月—1973年4月 |
6. 吴天才讲师 |
1972年3月—1972年5月(代) |
7. 洪天赐讲师 |
1973年5月—1973年7月(代) |
8. 吴天才讲师 |
1973年8月—1975年5月 |
9. 洪天赐讲师 |
1975年6月—1977年2月 |
10. 俞王纶讲师 |
1977年3月—1978年3月 |
11. 吴天才副教授 |
1978年4月—1981年12月 |
12. 杨清龙讲师 |
1982年1月—1982年3月(代) |
13. 郑良树副教授 |
1982年4月—1982年7月 |
14. 陈徽治讲师 |
1982年8月—1983年5月(代) |
15. 郑良树副教授 |
1983年6月—1984年3月 |
16. 洪天赐教授 |
1984年4月—1987年5月(代) |
17. 陈志明副教授 |
1987年6月—1988年4月 |
18. 洪天赐教授 |
1988年5月—1988年10月 |
19. 林长眉副教授 |
1988年11月—1989年7月 |
20. 洪天赐教授 |
1989年8月—1991年11月 |
21. 钟玉莲副教授 |
1991年12月—1992年4月(代) |
22. 钟玉莲副教授 |
1992年5月—1999年10月 |
23. 苏庆华副教授 |
1999年11月—2001年10月 |
24. 陈徽治副教授 |
2001年11月—2005年12月 |
25. 苏庆华副教授 |
2006年1月—2006年8月 |
26. 张丽珍副教授 |
2006年9月—2006年9月(代) |
27. 张丽珍副教授 |
2006年10月—2009年4月 |
28. 苏庆华副教授 |
2009年5月—2011年8月 |
29. 祝家丰高级讲师 |
2011年9月—2012年1月 |
30. 苏庆华副教授 |
2012年2月—2013年6月 |
31. 祝家丰高级讲师 |
2013年6月—2015年8月 |
32. 潘碧华副教授 |
2015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