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当记忆变成技艺:散文写作再思考》讲座系列

日期:2022年6月18日、7月23日(星期六)
时间:10.00am – 4.00pm、1.00pm – 5.30pm
地点:Zoom Meeting

首二场讲座分别是张锦忠教授《萎缩的文体——谈随笔写作》、黄锦树教授《技术与文心——谈<作文>》。

文字报导 / 陈洁颖、李子扇(马大中文系本科生)

《当记忆变成技艺:散文写作再思考》讲座系列由马来亚大学马华文学研究中心主办,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中文学程与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离散现代性研究室协办,并由华砖瓦文投有限公司赞助。本次讲座于网上Zoom平台举行,四场讲座的总出席人数超过500人,并且涵盖世界各地的学者以及文学爱好者。讲座分为两个天数、四个场次,举办日期分别为6月18日(星期六)及7月23日(星期六)。

本次讲座请来四位学者与作家,以及四位与谈人,集中讨论散文这一主流文类。讲座中,主讲人探讨散文的文体特征、内容思想,并探索时代记忆和文学技艺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触及他们对马华文学的种种思考。

第一场讲座《萎缩的文体——谈随笔写作》,张锦忠教授以“萎缩的文体”形容随笔,并以鲁迅的代表文体杂文,来展开对散文的讨论。杂文作为上一个时代的“思想战斗工具”,有许多契合当时社会精神号召和需求的特征。其时,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社会的文学场域多元,文学体裁分散,杂文、随笔、小品文同时发展,张锦忠教授认为统称“随笔时代”更为恰当。他提及,当时香港专栏文字兴盛,不少作品短小精悍,影响广大。此外,当时亦出现文艺随笔,延续了书话传统。张锦忠教授指出,由于社会的变动,杂文写作的风气开始萎缩。与谈人施慧敏老师引用张锦忠教授的文章中提到的“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笼罩精神领地,散文逐渐萎缩”,来囊括散文发展近况。她以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散文创作主张,定调散文的萎缩趋势。在对话中,张锦忠教授认为散文随着社会改变而式微是必然的现象,但也期待散文随笔的新发展。

黄锦树教授在第二场讲座《技术与文心——谈<作文>》中,从头阐述作文之始、中文系知识体系中的作文脉络,并将教育体制内的作文与文学体制的散文进行联系、对比与分析。他提出,作文对散文而言是双刃剑,在提供体制化训练的同时也可能无形中鼓励学生模仿范文,借助特定的写作技巧以虚拟切题的情境。黄锦树教授指出,散文的透明性质其实是混沌的,即感情真实的同时,如何跟事实保持一段微妙的距离,是散文写作充满张力之处。随后,与谈人张惠思老师以黄锦树教授的《文心凋零》与唐捐教授的《他辨体,我破体》的论辩谈起,再引《论尝试文》中的论述,指出学术对话与论辩中逐一揭示的散文文类问题。张惠思老师以书中的卡夫卡对散文的思考为例,重申黄锦树教授的散文意见,并延伸谈论教育体制中作文的扁平化现象。

第三场讲座和第四场讲座则分别是李有成教授的《诗余:谈谈散文》和张锦云的《写随笔:我的故事》。

延续着前两场讲座的精湛讨论,第三场讲座《诗馀:谈谈散文》于7月23日继续展开对随笔与散文的思考。第三场讲座主讲人李有成教授首先阐述散文涵义,分析中西散文概念,并以自己的散文《在甘地铜像前》等作品,细剖自己对散文的要求在于返璞归真,自然通达。李有成教授围绕着散文与历史记忆的关系,展开精彩的论述。李有成教授提到,散文不局限于写什么,只要诚恳地、自然地运用文笔,并将文字写得恰到好处,让写作人和读者都能体会到相同的感受。与谈人熊婷惠老师从英文文学角度谈论essay和prose的差异,思考散文写作中的理论问题。熊老师说,理论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其中一种方式,而理论的产生常常跟社会上出现的问题有关。理论家或思想家必须思考、面对、乃至于回应这些问题,理论因此才被建构扩充。

最后一场讲座《写随笔:我的故事》的主讲人是前南洋商报主笔张景云先生,他从自身的经历和故事谈及随笔散文的发展历史。此外,通过介绍冷战时期的随笔作家如Edmund Wilson, Arthur Koestler, George Orwell以及Christopher Hitchens,张景云先生加深了参与者对随笔的认识。他亦提到,早期的文人所写的“笔记”(随笔)与文艺散文类不同,诞生了“笔记家”,如写“京味”笔记的笔记家。与谈人许德发老师在主讲内容基础下,更为深入地挖掘报人随笔的概念,指出南洋报界与文人传统之间的关系。许老师罗列出丰富的史料为佐证,与张景云先生展开对谈,叩问学术随笔在马来西亚的境况,指出“今天的学术人员写论文是一种技术化的‘技艺’,很多学术人员只能写‘论文’”等议题,引发与会者诸多回响和反思。

至此,系列讲座圆满结束。本系列讲座获得来自国内外参与者的踊跃互动。这四次讲座中,参与者都针对散文的发展走向及概念定义进行不少提问。通过这系列讲座,参与者得以对散文概念有更为明确、深入的了解,并打破对散文文体的成见与偏见。

Share

Written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