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文学造社:辛金顺的书写历程和地志思考》

Photo Credit: 黄冰冰

日期:2022年12月3日(星期六)
时间:10.00am – 11.30am
地点:Bilik Persidangan 会议厅

文字报道 / 何燕燕(马大中文系本科生)

2022年12月3日上午10时至11时半,马华作家辛金顺在马大中文系会议厅给予讲座。出席者包括了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的文化组组长柯慧贞、本地作家李宗舜和方路,以及本系讲师蔡晓玲博士和郭紫薇博士。

当天,辛金顺老师通过他的书写经验以及其他作品解说“地志书写”的概念,让人们得以了解这位作家写作时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在创作中所贯穿的人文情怀。他提出,要了解一部作品,读者首先要学会辨识地方志作品的文人背景。以许云樵的“南洋”说为例,在本地地志书写的作品中,有一些作家可能是以中国经验来书写南洋这个地方的故事,比如黄遵宪。原因在于“南洋”虽然指的的确是东南亚各地,但若仔细剖析“南洋”一词,可发现这实际是中国北方凝视南方马来群岛时所会使用的词汇。若忽略这样的背景,我们很可能会对中国视角下的东南亚感到混淆与陌生。地志书写除了与作者本身的背景息息相关,常常也反映作者的爱国意识与政治欲望,如傅承得的诗作《因为这个国家》,以族群视角表达对地方的情感关怀和种种忧患。

他认为,文字书写有编写、编码及再创造的功能,因此作者有义务通过老人记录容易被遗忘的历史与时代。因此,他致力于地址书写,在诗集《拼贴:马来西亚》中通过记忆碎片勾勒出三十个小镇的故事,让读者从中了解到马来西亚的另一种风貌。除了马来西亚,他也写过台湾各地,如台南、金门、嘉义、高雄等。他本身在台湾居住了二十多年,对台湾过去的历史、文学、日治时期、民国初期、中华文化复兴时期,以及乡土论战等都颇有了解和抱有情怀,如举办了首届文学奖的古城台南。此外,他也通过捷运站的景色描写高雄由古至今的变迁,还原历史面貌。速度是现代性的符号之一,空间也被速度压缩,空间与空间的距离被拉得很近。历史感消失了,地方的内涵也会消失。速度把历史,景观,文化认知全都抹去变成平面了。因此,挖掘历史和记录时光变迁可说是地志书写的其中一个符号。

在讲座最后,辛金顺老师总结道:地志书写是集体记忆的感受,能够召唤在地人们对于地方的共同情感,随即人们也将产生对地方的认同。书写地方志时,需清楚了解当地历史的概况,也要对这个地方有认同感。它是文学政治的课题,是其中一个表达爱国的途径。在老师的层层解析下,现场的听众都得以清楚地解了地志书写的概念。同时,主持人还设了五道公开有奖问答,赠送了辛金顺老师的作品予回答正确的观众。由此,讲座便在全体大合照下落下了帷幕。

辛金顺老师在讲台上分享他的写作历程与心得。 (Photo Credit: 黄冰冰)
现场买书与签书会。(Photo Credit: 黄冰冰)
辛金顺老师与现场获得赠书的听众的合照。(Photo Credit: 黄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