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文体和时空:2021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线上工作坊

日期: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时间:9:00AM—5:00PM 网络平台:CISCO WEBEX 会议室 日前,马大中文系与马大中文系研究生学会联合举办了“文体和时空:2021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线上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台湾讲座计划”资助。工作坊分为四场,分别为“游记视角与个体叙述”、“资源转化与文本建构”、“知识交融与文化冲击”及“时代影响与文学转向”。此次工作坊主要探讨近现代文学和文化中,学者文人写作的文体特征和其思绪交汇,呈现生气淋漓的文学生态和历史面貌。 这场工作坊一共有17位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和硕博研究生进行论文发表。国外发表者来自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国内则有马来亚大学、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以及拉曼大学的学人参与其中。这些发表人围绕“文体和时空”的主题,从游记、小说、随笔、散文到课艺、报刊、文学概论、文学史稿,从晚清民初到近代中国,从法国作家到南洋文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谈与分享,激荡思维。 与此同时,共有15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友线上聆听、参与讨论。与会者涵盖国内外大学的学者和研究生。每场论文发表后,发表人和与会者们相互交流、积极提问、踊跃讨论,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增进了彼此对论文议题的进一步探讨和思考,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与机会,受益匪浅。 学者、研究生所发表的题目如下: 第一场:游记视角与个体叙述(学者场次) 罗仕龙(国立清华大学):海外归来话劫灰──宋春舫法语游记的旧学与新知 张惠思(马来亚大学):游记作为容器:侯鸿鉴南洋旅行书写的文体形态和时代意义 黄湘金(中国海洋大学):生命故事与文体政治——现代中国女性自传之一例 方美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内与外:南来文人萧遥天的南洋色彩 第二场:资源转化与文本建构(学者场次) 颜健富(国立清华大学):地理路线、文明阶梯与科学冒险:论凡尔纳《气球上的五星期》在晚清的接受与传播 施慧敏(国立政治大学):近代文学视域下的陶渊明:以民初知识界的讨论为例 李浴洋(北京师范大学):“新文学”与“新国学”的互缘——整理国故“运动与朱自清”新文学思想的生成 许德发(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南洋风土与文学景观——论杜运燮/吴进的马来亚人文地志散文构筑与成因 第三场:知识交融与文化冲击(研究生场次) 李志勇(马来亚大学):“科学文章化”:《格致书院课艺》的论策特征与中西知识交汇 陈洁仪(马来亚大学):西游取识:陈寅恪的欧美留学交往圈与留学生活 张卉芯(国立清华大学):唯美风起:叶鼎洛与《真美善》、《狮吼》及《金屋》作家群的“波希米亚”艺术 萧雯佳(北京大学):异国情调与南洋乡土——黑婴《帝国的女儿》及《异国与故乡》的“虚构”与“写实” 魏明宽(马来亚大学):民国文人的槟榔屿华族宗教印象:以游记为主要材料 第四场:时代影响与文学转向(研究生场次) 林诗韵(国立清华大学):论倪贻德小说“散文化”的文体跨越(1923-1929) 谢祉毅(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论文学研究会对林独步的“新文学概论”的影响 王晓娴(马来亚大学):南洋华文女校中的培养方针(1930-1939)——以新加坡南洋女校和静方女校为中心 李美(马来亚大学):现实主义的边界——论方修新世纪文学史话语体系的内在调整 更多

文体和时空:2021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线上工作坊

晚近学界讨论近现代文学与文化时,有关时空的嬗变和交汇常成为关注点。无论是当时中西知识的流通、主体人物的迁徙,还是传统资源与域外材料的击撞融合,都让近现代时期呈现生气淋漓的气象。在这当中,作为承载这些时空变化的书写文体,其形式特征、文本限制、默认读者、实用功能和审美趣味等等,都会影响作家的种种观察和思绪之体现。作者不仅选择文体以体现时空变迁,也藉助特定文体的优势开展思路或进行文学实验,甚至进一步尝试「破体」以达创新,但也可能受到特定文体的约束、受限于文体标准而无法逾越规范思维。 本工作坊藉助在线平台的便利,聚集各地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该领域之研究略尽绵薄之力。因此,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协会将联合主办「文体和时空:2021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在线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由「台湾讲座计划」资助。 日期 :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时间 :上午9时至下午5时 在线平台 :CISCO WEBEX会议室 本次工作坊仅受理国内外学者及研究生报名参与。 报名截止日期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晚上11时59分(11:59pm)。本会将在报名截止后,于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下午5时前(5:00pm)通过电邮发送会议室链接。 报名链接:https://forms.gle/kZv7rv6vaxGrhyjS7 若有任何疑问,请联络: 1)陈同学: +6011-3789 4733 (WhatsApp/电话) 2)马大中文系: https://www.facebook.com/umchinesestudies 3)电邮:fass_cina@um.edu.my

文体和时空:2021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线上工作坊

晚近学界讨论近现代文学与文化时,有关时空的嬗变和交汇常成为关注点。无论是当时中西知识的流通、主体人物的迁徙,还是传统资源与域外材料的击撞融合,都让近现代时期呈现生气淋漓的气象。在这当中,作为承载这些时空变化的书写文体,其形式特征、文本限制、预设读者、实用功能和审美趣味等等,都会影响作家的种种观察和思绪之体现。作者不仅选择文体以体现时空变迁,也借助特定文体的优势开展思路或进行文学实验,甚至进一步尝试「破体」以达创新,但也可能受到特定文体的约束、受限于文体标准而无法逾越规范思维。 本工作坊借助线上平台的便利,聚集各地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该领域之研究略尽绵薄之力。因此,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协会将联合主办「文体和时空:2021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线上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由「台湾讲座计划」资助。 日期 :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时间 :上午9时至下午5时 线上平台 :CISCO WEBEX 序 事项 说明 1 工作坊方向 任何与近现代文学和文化相关的议题,且未曾发表或出版的论文初稿。 2 工作坊流程 日期定为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发表人共有15分钟的发表时间每场讨论环节为20分钟 3 论文发表者 学者:[马] 张惠思(马来亚大学)[马] 许德发(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马] 方美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台] 罗仕龙(国立清华大学)[台] 颜健富(国立清华大学)[台] 施慧敏(国立政治大学)[中] 黄湘金(中国海洋大学)[中] 李浴洋(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马] 李志勇(马来亚大学)[马] 陈洁仪(马来亚大学)[马] 王晓娴(马来亚大学)[马] 魏明宽(马来亚大学)[马] 李美(马来亚大学)[马] 谢祉毅(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台] 张卉芯(国立清华大学)[台] 林诗韵(国立清华大学)[中] 萧雯佳(北京大学) 4 宣传与报名 2021年8月25日发布流程表、开放报名2021年8月27日晚上11时59分报名截止2021年8月28日下午5时前发送会议室链接 更多

研讨会筹办工作坊

为促进马来西亚与台湾在汉语方言研究上的学术交流,同时推进两地语言学研究之发展,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与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联合主办「马来西亚–台湾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筹办工作坊的目的为规划2021年7月进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关研讨会筹办的工作坊一共进行了两次。详情如下: 日期、时间 : 1. 2021年3月24日(星期三),早上10时至中午12时 – 第一次 2. 2021年6月12日(星期六),早上10时至中午12时 – 第二次 在线平台 : LINE 出席者 : 1. 杨迎楹博士(马来亚大学)           2. 江敏华教授(中央研究院) 3. 陈淑娟教授(国立清华大学) 此工作坊的成果如下: 表 4:研讨会筹办工作坊讨论成果 序 事项 讨论成果 更多

学分课程设置工作坊:汉语语言学专题

汉语语言学专题为研究生课程,主要展示语言学家如何分析汉语的结构和使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批判性地回顾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和语义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在语言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学的知识,侧重于汉语的系统和结构。汉语语言学专题的课程设置工作坊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马大中文系讲师兼计划负责人杨迎楹博士与三位教授:连金发教授、张丽丽教授及陈淑娟教授,通过Microsoft Team平台讨论课程设置。详情如下: 日期、时间 :1. 2021年3月27日(星期六)早上11时至中午12时30分 – 连金发教授     2. 2021年4月13日(星期二)早上10时至11时 – 张丽丽教授     3. 2021年5月27日(星期四)早上10时至中午12时 – 陈淑娟教授 在线平台 :Microsoft Team 以下为讨论成果: 表 3:汉语语言学专题学分课程设置工作坊讨论成果 序 事项 讨论成果 1 课程主题 连金发教授主讲词汇专题张丽丽教授主讲语法专题陈淑娟教授主讲社会语言学专题 2 课程时长 3小时 更多

学分课程设置工作坊:文字学

文字学为大学部课程,主要介绍古今汉字的基本知识。 内容包括汉学古文字的特点、结构和类型。 本课程重点介绍汉语古文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通过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掌握汉字的特征、形体、读音和现代汉字。马大中文系讲师兼计划负责人杨迎楹博士与台湾大专院校的教授针对各课程展开工作坊,共同规划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评分模式。文字学课程设置工作坊详情如下: 日期 :2020年9月24日(星期四) 时间 :下午2时 – 下午4时 在线平台 :Microsoft Team 出席者 :1. 杨迎楹博士(马来亚大学)     2. 林宏明教授(国立政治大学)     3. 黄庭颀助理教授(国立政治大学)     4. 古育安助理教授(国立政治大学)     5. 魏雁颖助理(马来亚大学) 文字学学分课程设置工作坊的成果如下: 表 2:文字学学分课程设置工作坊讨论成果 序 事项 讨论成果 更多

讲座回顾:当代台湾文学的张派作家:以李维菁、田威宁、林奕含为中心的论述

日期:2021年6月9日 地点:Cisco Webex 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台湾讲座计划」联办的「当代台湾文学的张派作家:以李维菁、田威宁、林奕含为中心的论述」讲座于2021年6月9日(星期三),晚上7时至9时,于网上Cisco Webex平台进行。此次讲座由台湾花莲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专任副教授萧凤娴主讲,主持人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蔡晓玲博士,共有100人出席。 萧凤娴副教授是台湾花莲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的讲师,其研究专长是红学(读者接受史研究)、现代文学(张爱玲接受史研究)、侨易学(与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叶隽教授合作),也曾发表过〈认同、他者、侨易——夏志清、柯灵、许子东的张爱玲文学史意义论述〉、〈「自我」梦:论张爱玲〈A Return to the Frontier〉、〈重访边城〉中的台湾书写〉、〈“侨易”过程中的“主体认同”与“移简”规则产生:以台湾华语情歌中的张爱玲形象为例〉、〈胡撰、张写:《今生今世》、《小团圆》「才子佳人」叙事范式的移常〉等张爱玲研究论文。 萧凤娴副教授首先讲解「张派」的生产过程与目前的系谱。「张派」的定义自1992年魏绍昌《我看鸳鸯蝴蝶派》便有所定义:「四 O 年代上海以『张爱玲派』称笔法受张爱玲影响,或有意模仿张爱玲笔触的人,『张爱玲派』又称为『少爷小姐派』,多为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学生。」王德威于1988年「联合副刊」刊登的〈「女」作家的现代「鬼」话──从张爱玲到苏伟贞〉中分析了许多现代女作家李昂、施叔青、锺晓阳、苏伟贞、西西、薛荔(李黎)的作品均有「以人拟鬼」的特色,她们小说中所展演的颓废苍凉来自张爱玲的浸染。其中锺晓阳的〈卢家少妇〉则是集「张腔」之大成的作品,此文亦为王德威首次以「张腔」概括作家文风。1991年的〈张爱玲成了祖师爷爷〉是王德威正式提出「小说界也有张腔,肇始者不是别人,正是张爱玲」的看法。此后王德威以「张腔」作为公约数,频频点名某些作家写作风格「像张爱玲」、「受张爱玲影响」或「心有灵犀」走向张爱玲的写作路数。虽然王德威发表多篇「张派」(张腔)论述,然而他却未曾定义「张派」(张腔)也从未说明或解释此词汇的意义。萧凤娴副教授表示此次她选择女作家的看法与选择依据有二,即2010年后畅销或深受注目,也被评论者认为有张爱玲风格的作家;具有与张爱玲类似的传奇身世,或表明受她影响的作家。 接下来,萧凤娴副教授先为大家介绍了李维菁。李维菁为台湾国立师大附中校友、台大农经系毕业、台大新闻研究所硕士,曾任中国时报副刊中心编辑部主任。其代表作品有《我是许凉凉》、《生活是甜蜜》、《老派约会之必要》、《有型的猪小姐》和《人鱼纪》。骆以军在《我是许凉凉》的跋文〈城市少女学〉中表示「李维菁的怪异在于她可以如张爱玲翻转鸳鸯蝴蝶派的破烂戏箱,她翻转了以奇遇、跨阶级之恋、隔阻为折磨、遮蔽森林般的身世为陈腔的罗曼史。那跳过了这十多年来都市女性书写的教科书式系谱展廊,一种『不是张腔的张爱玲』」对此,李维菁认为给她十倍的才华也不要张爱玲的八字,因为张爱玲的一生遭遇太悲惨了。萧凤娴副教授则认为李维菁创造的「少女学」有着张爱玲的写作影子。张爱玲的「少女学」是个人主观心理层面时间、社会场域中,被动无知的苍凉悲剧。在张爱玲作品中,少女的浪漫爱是个人主观心理时间流程中被动且无知,充满着不确定性的过程,与遗憾或悔恨结果。其导因是奇遇、跨阶级之恋、隔阻,造成将来是不确定、空虚、甚至悲剧的结果,象是张爱玲笔下的女主角,如葛薇龙、王娇蕊、顾曼桢、王佳芝等人。李维菁的「少女学」则是个人主观心理与社会价值时间中,主动执意停留的悲剧。萧凤娴副教授以《我是许凉凉》里的中篇小说〈我是许凉凉〉、〈普通的生活〉为代表。〈我是许凉凉〉写38岁的小资女许凉凉和小她12 岁的男人相爱到被甩的故事。〈普通的生活〉写女主角和大20岁的男人J相爱到被甩的故事。在文字技巧方面,李维菁没有「张腔」式的精警譬喻、或出现讥俏、反讽的语气与黑色幽默等等,反而是一种直接、犀利、易懂、透彻的讽刺文字叙述,直捣人心。 下一位当代张派代表作家是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其代表作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周芬伶在〈禁果与乐园:小团圆VS.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文中认为新一代张迷,夹着更大的信息量与迷文化,将张与胡合起来成为一个新文本,那是博学女子与博爱男子的新才子佳人传奇。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主旨是爱上诱奸犯、文学是巧言令色、文学辜负了他们,包围着故事中心的是以爱为名的诱奸与才子佳人情结、在阳具中心中失去话语权的噤声女人,因此《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用泣血的书写夺回话语权与反乐园神话、反才子佳人的小说。林奕含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李国华原型是胡兰成,是缩水又缩水的胡兰成赝品。林奕含认为胡兰成或李国华这类型的人思想体系非常畸形,强暴了或性虐待他人之后却还是觉得「一团和气,亦是好的」,因此林奕含想透过李国华这样的人去叩问艺术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亦或是艺术从来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萧凤娴副教授认为林奕含与张爱玲的不同之处在于张爱玲的「才子佳人」是属于非典型团圆与不彻底的阴暗 「佳人」、自我的「才子」书写,林奕含则是被哄骗、被逼迫的「才子、萝莉塔」小团圆与不彻底的阴暗 「才子、佳人」书写。1991年8月13日张爱玲致宋邝文美、宋淇信说:「我是竹节运,幼年四年一期,全凭我母亲的去来分界。四期后又有五年的一期,期末港战归来与我姑姑团聚作结。几度小团圆,我想正在写的这篇长文与书名,就都叫《小团圆》 。」这段话是现今唯一可以找到张爱玲本人对《小团圆》三个字的诠释,她指出相聚的当下就是团圆,结束之后只能在梦中回忆。人间团圆有时限,繁华时间过了只剩回忆、只有荒凉,以及有梦就很快乐的释然。根本没有「才子佳人」叙事范式阖家大团圆、大富大贵的结局。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则是由一个被文学话语哄骗、被逼迫失去乐园、失去纯真、真实话语权的小孩和一个演出来的社会价值观下的「好人」与其不彻底的阴暗组织而成的故事。 萧凤娴副教授最后一位介绍的当代女作家是田威宁。田威宁是台湾北一女中的国文老师,其著作《宁视》收录她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十年间陆续完成的散文作品,内容以父亲为主角,围绕其成长经历与家族回忆,是一本回忆之书。张瑞芬在〈孤女的愿望──读田威宁《宁视》〉中将田威宁的作品与冯平、张爱玲、杨索、郭英声、韩良露等作家作品相互比较对照,从〈知了〉、〈浴女图〉、〈猴子〉等文章,逐一绘出作品的特质,与张爱玲的影响。田威宁不确定自己的写作是否受到张爱玲的影响,但她自己承认是张爱玲的粉丝,早期常阅读张爱玲的小说,近几年则常读张爱玲的散文。张爱玲曾说::「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因此在亲情方面的书写,张爱玲的「张看」是自私的父母造成贵族家庭乞丐(心灵与物质)孤僻内向女孩和贵族家庭乞丐环境造成的没有安全感优雅刺猬嘲讽,其散文作品〈私语〉、〈童言无忌〉和小说《小团圆》均可见证以上两点。而田威宁的「凝(宁)视」中像张爱玲的地方在于其诚实的去回看过去的记忆、记忆里的人、真实的写出来,并且细腻呈现自己与那些人(父亲、母亲、自己、身边的人)的欲望,把那些蜷在潜意识的记忆,象是深夜与好友在被窝谈心般,絮絮叨叨地写了出来。然而「凝(宁)视」中最不像张爱玲的地方便在于田威宁的散文在写出来了之后是得到原来我与他人的人性,之后继续当个真人,编织生命这席袍子,凝(宁)视上面的蚤子。 最后,萧凤娴副教授认为张派不死,是因为书写内容本就是女性「精神史」。作为「精神史」书写典范,作家各自转化成为自己的样子,而这也导致小叙事是台湾当代文学书写主轴。 文字报导:陈洁仪(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台湾讲座计划活动助理)

汉语语言学专题:词汇、语法、社会语言学系列

词汇系列 连金发教授(国立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第一讲:形态学 一、音位和形态音位 二、形位的种类 三、定义语词的各种观点 四、形态和语法的关系 五、语词和词组的区分 六、复合词认定的准则 七、屈折和派生的分野 八、语法属性的表现: 合拢型或分立型 九、汉字的本质和造字手法 十、中文形态古今的流变 十一、形态与词汇、句法、语用的互动 第二讲:语意 一、语意的变异: 同音、多意及模糊 二、语意关系与词汇关系 三、汉语中的歧意 第三讲: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分类及语意 二、华语名前形容词的语义探索 三、动宾式惯用语 四、代词活用 五、汉语中的交易类动词 六、联觉词 语法系列 张丽丽教授(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 第一讲:构词、词类与配价 更多

汉语语言学专题:整体心得

这几位老师的课确实让我眼界开阔不少,了解到研究语言还真不能只在自己了解的圈子内打转,而是要更多地参考和借鉴其他语言的研究方法、理论和成果,才能有不一样的研究成果。 蔡侃妮 在选修汉语语言学这门课前,我以为自己对语音、词汇、语法和社会语言学等等都有基本的了解与基础,可是在真正上课后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语音学的国际音标知识让我汗颜,因为以前修英语时学过的国际音标已忘得七七八八,更别说如何将之套用在汉语的语音学当中。 上词汇学的部分,有幸听了三堂台湾连金发老师的课,对形态学(morphology)、语意的变异、名前形容词等的词汇课题,开始有了些清晰又模糊的认识。接着,张丽丽老师给我们上语法专题,讲解构词、词类、配价、句构、句式还有虚词、复句、隐喻等的部分,再加上对一些期刊论文的解读,我才惊叹原来语法还可以研究得这么细致。 到了社会语言学,陈淑娟老师给我们讲的社会语言问题、多语社会的语言接触与演变还有语言规划、选择及转移的课题,让我感觉到语言的现象原来那么有趣。这几位老师的课确实让我眼界开阔不少,了解到研究语言还真不能只在自己了解的圈子内打转,而是要更多地参考和借鉴其他语言的研究方法、理论和成果,才能有不一样的研究成果。虽然上了课后,我一度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但是古人说过“学然后知不足”,这个“听不明白”就是我的学习进程,让我知道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能满足于目前。感谢老师们的知识授予,也感谢努力学习的自己。 我并没有后悔选了这门副修科。即便陌生,还是一点一滴慢慢认识语言学,即使皱着眉头上课,过完了14周还是会有些知识留在记忆里。 陈佩玲 当初会选这门副修科,其实没什么特别原因,有点像利用花瓣来决定选还是不选。因为不管主修还是副修,都是属于陌生的。就这样,选了汉语语言学。上老师的第一堂课,其实我就已经处在有听没懂的模糊状态。 接着到周宝芯老师的课,听起来也没有明白多少,但是觉得很有趣,加上老师上课的活泼讲解方式也感染到屏幕前的我。周老师的课我虽然听不明白,但是却能感受到周老师对语音的热爱。我想即使我不是很喜欢语音课也能很享受听周老师的课。 后来到连金发老师的词汇专题和张丽丽老师的语法专题。我是越听越害怕。怕的是完全听不懂,也记不住。更加担心这个学期的三门课都如此陌生,是要如何过关呢。一方面心里很焦急,一方面也恨自己愚钝。 最后来到陈淑娟老师的社会语言学才看到一点点的曙光。原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啊。也许陈老师所讲的社会语言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对台湾的闽南语也不陌生,因此听老师的课是如沐春风。那一刻感受到语言的变化是如此奇妙,越听越有趣。在那一刻感觉到三周这么快就结束了,陈老师的课这么快就结束了,真可惜。(前面几周是度日如年啊) 总归一句,我并没有后悔选了这门副修科。即便陌生,还是一点一滴慢慢认识语言学,即使皱着眉头上课,过完了14周还是会有些知识留在记忆里。5位老师的课,我还是从中收获了一些语言学知识。真心感谢老师的细心安排让我们有机会接触这么多老师的课。谢谢您,老师,辛苦了。 12周的课程开拓了我对汉语语言学的认识,也刷新、并增广加深了我的语言学知识,让我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和新方向。 杨欣洁 非常幸运和感谢杨老师的细心安排,让我们在疫情当下仍不受阻碍,拥有向几位语言学专家老师学习的宝贵机会。12周的课程开拓了我对汉语语言学的认识,也刷新、并增广加深了我的语言学知识,让我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和新方向。 各位老师们学术经验丰硕,讲课内容细致清晰、课纲安排很用心贴心地顾及所有同学的学识背景和程度,他们的敬业和专业不仅给予我学术上的收获,也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让我感受到温暖和鼓励。 期待老师们更多的研究成品,也希望日后还有更多向各位老师学习的机会,谢谢各位老师。 一门语言学的课,难得集聚5位老师,以不同的角度,打开学生对语言学的认识。 郑雅娟 非常感谢杨老师的细心安排,一门语言学的课,难得集聚5位老师,以不同的角度,打开学生对语言学的认识。杨老师的用心良苦,周老师的幽默亲切,连老师的专业严谨,张老师的浅入深出,及陈老师的互动教学,就好像习武之人遇到了隐世高手协助打通任督二脉,接下来就要靠勤自习,造化看自己啦!

讲座回顾:砂拉越华人的生活日常与国族认同

日期:2021年6月8日 地点:Cisco Webex 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台湾讲座计划」联办的「砂拉越华人的生活日常与国族认同」讲座于2021年6月8日(星期二),下午3时至4时30分,于网上Cisco Webex平台进行。此次讲座由淡江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陈琮渊主讲,主持人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何启才博士,共有100人出席。 陈琮渊助理教授现为淡江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同时也是东南亚史研究室主持人和国立政治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员。其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博士,研究兴趣为东亚及东南亚发展、婆罗洲华人社会、华人族裔经济、经济社会学及企业史。他曾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兼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华侨华人文献学刊》、《依大中文与教育学刊》、《台湾东南亚学刊》、《淡江史学》编辑委员。 陈琮渊助理教授先从日常生活的研究开始讲解。日常生活的研究是以人类学方法、社会学理论为基底,关注「无权力者的权力」、「帝力有所未及者」,还有反思基层人民的心声及生活美学。而华人日常生活所涉及的面向十分多元,既有华人社会传统的延续,更体现了多元种族、文化的在地特色。陈琮渊助理教授便以「食物与族群精神」为例,表示河婆精神与擂茶的联系,并出示一张马来西亚各地擂茶的不同。相较于西马擂茶,陈琮渊助理教授认为砂拉越的美里和古晋两地的擂茶更为传统,充满古早味。这是因为古晋河婆人在擂茶中加重苦櫔芯的分量,使得该地擂茶汤味道苦涩浓醇,在老一辈的眼中那是「甘」的味道。除此之外,美里河婆人仍秉持着对河婆传统问哈欧的情意,除了烹制出古早风味浓郁的道地美食,也会在每年五一劳动节配合全马河婆同乡会主办全国擂茶日。除了食物,声音与生活也有所关系。沙捞越广播电台成立于1954年,是作为沟通人民声气的一个重要工具。沙捞越广播电台每天用英语、马来语、中文以及伊班语广播,以为公众服务为原则,讲各种固有文化、歌唱和音乐传送到每家每户,打破残余的种族不和谐以及偏执的障碍。 对东马砂拉越的刻板印象,西马人都会有种「东马人住在树上」的误解。这也突显出了马来西亚族群对彼此的不理解,更是不利于种族和谐。陈琮渊助理教授认为马来西亚族群生活圈互相隔离,较少来往,再加上宪法明确马来人特权,以及华人在经济上占的优势地位,进而导致因种族不平而引发的冲突,五一三事件便是最好的例子。然而砂拉越华人对自身认同的独特性来自历史进程和生命经验。砂拉越在白人拉惹的百年统治下形成独特的社会结构,土著、华人和马来文化的和谐交融有异于西马的马来单元文化强市地位。再来,砂拉越与西马隔海而立,这让砂拉越得以自成体系。在砂拉越华人看来,东西马的划分更多是两地人民对历史及身份的界定所产生的隔阂。 最后,陈琮渊助理教授以其对砂拉越华人认同的场景分析作为此次讲座的结束。 文字报导:陈洁仪(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台湾讲座计划活动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