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李健友博士《从无到有的精彩——学术期刊检索到论文发表的完美过程》

马大中文系于2022年6月9日举办了讲座《从无到有的精彩:学术期刊检索到发表的完美过程》,主讲人为马大中文系副研究员李健友博士,其研究领域包括家族企业、创新管理、企业精神、华人研究、民族学和经济发展等。

文体和时空:2021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线上工作坊

晚近学界讨论近现代文学与文化时,有关时空的嬗变和交汇常成为关注点。无论是当时中西知识的流通、主体人物的迁徙,还是传统资源与域外材料的击撞融合,都让近现代时期呈现生气淋漓的气象。在这当中,作为承载这些时空变化的书写文体,其形式特征、文本限制、默认读者、实用功能和审美趣味等等,都会影响作家的种种观察和思绪之体现。作者不仅选择文体以体现时空变迁,也藉助特定文体的优势开展思路或进行文学实验,甚至进一步尝试「破体」以达创新,但也可能受到特定文体的约束、受限于文体标准而无法逾越规范思维。 本工作坊藉助在线平台的便利,聚集各地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该领域之研究略尽绵薄之力。因此,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协会将联合主办「文体和时空:2021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在线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由「台湾讲座计划」资助。 日期 :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时间 :上午9时至下午5时 在线平台 :CISCO WEBEX会议室 本次工作坊仅受理国内外学者及研究生报名参与。 报名截止日期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晚上11时59分(11:59pm)。本会将在报名截止后,于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下午5时前(5:00pm)通过电邮发送会议室链接。 报名链接:https://forms.gle/kZv7rv6vaxGrhyjS7 若有任何疑问,请联络: 1)陈同学: +6011-3789 4733 (WhatsApp/电话) 2)马大中文系: https://www.facebook.com/umchinesestudies 3)电邮:fass_cina@um.edu.my

讲座回顾:当代台湾文学的张派作家:以李维菁、田威宁、林奕含为中心的论述

日期:2021年6月9日 地点:Cisco Webex 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台湾讲座计划」联办的「当代台湾文学的张派作家:以李维菁、田威宁、林奕含为中心的论述」讲座于2021年6月9日(星期三),晚上7时至9时,于网上Cisco Webex平台进行。此次讲座由台湾花莲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专任副教授萧凤娴主讲,主持人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蔡晓玲博士,共有100人出席。 萧凤娴副教授是台湾花莲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的讲师,其研究专长是红学(读者接受史研究)、现代文学(张爱玲接受史研究)、侨易学(与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叶隽教授合作),也曾发表过〈认同、他者、侨易——夏志清、柯灵、许子东的张爱玲文学史意义论述〉、〈「自我」梦:论张爱玲〈A Return to the Frontier〉、〈重访边城〉中的台湾书写〉、〈“侨易”过程中的“主体认同”与“移简”规则产生:以台湾华语情歌中的张爱玲形象为例〉、〈胡撰、张写:《今生今世》、《小团圆》「才子佳人」叙事范式的移常〉等张爱玲研究论文。 萧凤娴副教授首先讲解「张派」的生产过程与目前的系谱。「张派」的定义自1992年魏绍昌《我看鸳鸯蝴蝶派》便有所定义:「四 O 年代上海以『张爱玲派』称笔法受张爱玲影响,或有意模仿张爱玲笔触的人,『张爱玲派』又称为『少爷小姐派』,多为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学生。」王德威于1988年「联合副刊」刊登的〈「女」作家的现代「鬼」话──从张爱玲到苏伟贞〉中分析了许多现代女作家李昂、施叔青、锺晓阳、苏伟贞、西西、薛荔(李黎)的作品均有「以人拟鬼」的特色,她们小说中所展演的颓废苍凉来自张爱玲的浸染。其中锺晓阳的〈卢家少妇〉则是集「张腔」之大成的作品,此文亦为王德威首次以「张腔」概括作家文风。1991年的〈张爱玲成了祖师爷爷〉是王德威正式提出「小说界也有张腔,肇始者不是别人,正是张爱玲」的看法。此后王德威以「张腔」作为公约数,频频点名某些作家写作风格「像张爱玲」、「受张爱玲影响」或「心有灵犀」走向张爱玲的写作路数。虽然王德威发表多篇「张派」(张腔)论述,然而他却未曾定义「张派」(张腔)也从未说明或解释此词汇的意义。萧凤娴副教授表示此次她选择女作家的看法与选择依据有二,即2010年后畅销或深受注目,也被评论者认为有张爱玲风格的作家;具有与张爱玲类似的传奇身世,或表明受她影响的作家。 接下来,萧凤娴副教授先为大家介绍了李维菁。李维菁为台湾国立师大附中校友、台大农经系毕业、台大新闻研究所硕士,曾任中国时报副刊中心编辑部主任。其代表作品有《我是许凉凉》、《生活是甜蜜》、《老派约会之必要》、《有型的猪小姐》和《人鱼纪》。骆以军在《我是许凉凉》的跋文〈城市少女学〉中表示「李维菁的怪异在于她可以如张爱玲翻转鸳鸯蝴蝶派的破烂戏箱,她翻转了以奇遇、跨阶级之恋、隔阻为折磨、遮蔽森林般的身世为陈腔的罗曼史。那跳过了这十多年来都市女性书写的教科书式系谱展廊,一种『不是张腔的张爱玲』」对此,李维菁认为给她十倍的才华也不要张爱玲的八字,因为张爱玲的一生遭遇太悲惨了。萧凤娴副教授则认为李维菁创造的「少女学」有着张爱玲的写作影子。张爱玲的「少女学」是个人主观心理层面时间、社会场域中,被动无知的苍凉悲剧。在张爱玲作品中,少女的浪漫爱是个人主观心理时间流程中被动且无知,充满着不确定性的过程,与遗憾或悔恨结果。其导因是奇遇、跨阶级之恋、隔阻,造成将来是不确定、空虚、甚至悲剧的结果,象是张爱玲笔下的女主角,如葛薇龙、王娇蕊、顾曼桢、王佳芝等人。李维菁的「少女学」则是个人主观心理与社会价值时间中,主动执意停留的悲剧。萧凤娴副教授以《我是许凉凉》里的中篇小说〈我是许凉凉〉、〈普通的生活〉为代表。〈我是许凉凉〉写38岁的小资女许凉凉和小她12 岁的男人相爱到被甩的故事。〈普通的生活〉写女主角和大20岁的男人J相爱到被甩的故事。在文字技巧方面,李维菁没有「张腔」式的精警譬喻、或出现讥俏、反讽的语气与黑色幽默等等,反而是一种直接、犀利、易懂、透彻的讽刺文字叙述,直捣人心。 下一位当代张派代表作家是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其代表作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周芬伶在〈禁果与乐园:小团圆VS.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文中认为新一代张迷,夹着更大的信息量与迷文化,将张与胡合起来成为一个新文本,那是博学女子与博爱男子的新才子佳人传奇。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主旨是爱上诱奸犯、文学是巧言令色、文学辜负了他们,包围着故事中心的是以爱为名的诱奸与才子佳人情结、在阳具中心中失去话语权的噤声女人,因此《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用泣血的书写夺回话语权与反乐园神话、反才子佳人的小说。林奕含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李国华原型是胡兰成,是缩水又缩水的胡兰成赝品。林奕含认为胡兰成或李国华这类型的人思想体系非常畸形,强暴了或性虐待他人之后却还是觉得「一团和气,亦是好的」,因此林奕含想透过李国华这样的人去叩问艺术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亦或是艺术从来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萧凤娴副教授认为林奕含与张爱玲的不同之处在于张爱玲的「才子佳人」是属于非典型团圆与不彻底的阴暗 「佳人」、自我的「才子」书写,林奕含则是被哄骗、被逼迫的「才子、萝莉塔」小团圆与不彻底的阴暗 「才子、佳人」书写。1991年8月13日张爱玲致宋邝文美、宋淇信说:「我是竹节运,幼年四年一期,全凭我母亲的去来分界。四期后又有五年的一期,期末港战归来与我姑姑团聚作结。几度小团圆,我想正在写的这篇长文与书名,就都叫《小团圆》 。」这段话是现今唯一可以找到张爱玲本人对《小团圆》三个字的诠释,她指出相聚的当下就是团圆,结束之后只能在梦中回忆。人间团圆有时限,繁华时间过了只剩回忆、只有荒凉,以及有梦就很快乐的释然。根本没有「才子佳人」叙事范式阖家大团圆、大富大贵的结局。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则是由一个被文学话语哄骗、被逼迫失去乐园、失去纯真、真实话语权的小孩和一个演出来的社会价值观下的「好人」与其不彻底的阴暗组织而成的故事。 萧凤娴副教授最后一位介绍的当代女作家是田威宁。田威宁是台湾北一女中的国文老师,其著作《宁视》收录她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十年间陆续完成的散文作品,内容以父亲为主角,围绕其成长经历与家族回忆,是一本回忆之书。张瑞芬在〈孤女的愿望──读田威宁《宁视》〉中将田威宁的作品与冯平、张爱玲、杨索、郭英声、韩良露等作家作品相互比较对照,从〈知了〉、〈浴女图〉、〈猴子〉等文章,逐一绘出作品的特质,与张爱玲的影响。田威宁不确定自己的写作是否受到张爱玲的影响,但她自己承认是张爱玲的粉丝,早期常阅读张爱玲的小说,近几年则常读张爱玲的散文。张爱玲曾说::「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因此在亲情方面的书写,张爱玲的「张看」是自私的父母造成贵族家庭乞丐(心灵与物质)孤僻内向女孩和贵族家庭乞丐环境造成的没有安全感优雅刺猬嘲讽,其散文作品〈私语〉、〈童言无忌〉和小说《小团圆》均可见证以上两点。而田威宁的「凝(宁)视」中像张爱玲的地方在于其诚实的去回看过去的记忆、记忆里的人、真实的写出来,并且细腻呈现自己与那些人(父亲、母亲、自己、身边的人)的欲望,把那些蜷在潜意识的记忆,象是深夜与好友在被窝谈心般,絮絮叨叨地写了出来。然而「凝(宁)视」中最不像张爱玲的地方便在于田威宁的散文在写出来了之后是得到原来我与他人的人性,之后继续当个真人,编织生命这席袍子,凝(宁)视上面的蚤子。 最后,萧凤娴副教授认为张派不死,是因为书写内容本就是女性「精神史」。作为「精神史」书写典范,作家各自转化成为自己的样子,而这也导致小叙事是台湾当代文学书写主轴。 文字报导:陈洁仪(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台湾讲座计划活动助理)

讲座回顾:砂拉越华人的生活日常与国族认同

日期:2021年6月8日 地点:Cisco Webex 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台湾讲座计划」联办的「砂拉越华人的生活日常与国族认同」讲座于2021年6月8日(星期二),下午3时至4时30分,于网上Cisco Webex平台进行。此次讲座由淡江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陈琮渊主讲,主持人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何启才博士,共有100人出席。 陈琮渊助理教授现为淡江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同时也是东南亚史研究室主持人和国立政治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员。其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博士,研究兴趣为东亚及东南亚发展、婆罗洲华人社会、华人族裔经济、经济社会学及企业史。他曾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兼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华侨华人文献学刊》、《依大中文与教育学刊》、《台湾东南亚学刊》、《淡江史学》编辑委员。 陈琮渊助理教授先从日常生活的研究开始讲解。日常生活的研究是以人类学方法、社会学理论为基底,关注「无权力者的权力」、「帝力有所未及者」,还有反思基层人民的心声及生活美学。而华人日常生活所涉及的面向十分多元,既有华人社会传统的延续,更体现了多元种族、文化的在地特色。陈琮渊助理教授便以「食物与族群精神」为例,表示河婆精神与擂茶的联系,并出示一张马来西亚各地擂茶的不同。相较于西马擂茶,陈琮渊助理教授认为砂拉越的美里和古晋两地的擂茶更为传统,充满古早味。这是因为古晋河婆人在擂茶中加重苦櫔芯的分量,使得该地擂茶汤味道苦涩浓醇,在老一辈的眼中那是「甘」的味道。除此之外,美里河婆人仍秉持着对河婆传统问哈欧的情意,除了烹制出古早风味浓郁的道地美食,也会在每年五一劳动节配合全马河婆同乡会主办全国擂茶日。除了食物,声音与生活也有所关系。沙捞越广播电台成立于1954年,是作为沟通人民声气的一个重要工具。沙捞越广播电台每天用英语、马来语、中文以及伊班语广播,以为公众服务为原则,讲各种固有文化、歌唱和音乐传送到每家每户,打破残余的种族不和谐以及偏执的障碍。 对东马砂拉越的刻板印象,西马人都会有种「东马人住在树上」的误解。这也突显出了马来西亚族群对彼此的不理解,更是不利于种族和谐。陈琮渊助理教授认为马来西亚族群生活圈互相隔离,较少来往,再加上宪法明确马来人特权,以及华人在经济上占的优势地位,进而导致因种族不平而引发的冲突,五一三事件便是最好的例子。然而砂拉越华人对自身认同的独特性来自历史进程和生命经验。砂拉越在白人拉惹的百年统治下形成独特的社会结构,土著、华人和马来文化的和谐交融有异于西马的马来单元文化强市地位。再来,砂拉越与西马隔海而立,这让砂拉越得以自成体系。在砂拉越华人看来,东西马的划分更多是两地人民对历史及身份的界定所产生的隔阂。 最后,陈琮渊助理教授以其对砂拉越华人认同的场景分析作为此次讲座的结束。 文字报导:陈洁仪(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台湾讲座计划活动助理)

讲座回顾: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文人与商人

主讲人:许晖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系副教授) 日期:2021年 6月5日(星期六) 时间:2:00 PM – 4:00 PM 网络平台:CISCO WEBEX 会议室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系许晖林副教授受邀主讲题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文人与商人”的讲座,本系高级讲师王秀娟博士担任讲座主讲人。此讲座主办单位有: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马大红楼梦研究中心及马大中文系研究生学会,属马大——台湾讲座系列的讲座之一。这场讲座共吸引逾两百七十位马大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及校外公众参与。 在讲座中,许晖林副教授着重探讨和解读了晚明时期士商混同带来的文人身份认同危机问题。许晖林老师首先回顾了晚明时期士商混同的时代特点,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与社会流动,大批士人投入商业活动,商人透过捐纳制度进入士阶层,科举制度与商人文化素养提高,商人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经济赞助者,印刷业的发展、商业文化和文人文化、士商利益间的结合,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给文人的身份认同带来焦虑。晚明文人怎样透过文学去理解跟回应因商人兴起而引发的认同焦虑?许晖林老师具体以冯梦龙的短篇小说《开云庵阮三偿冤债》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做出了细致的解读。 许晖林老师简要介绍了《开云庵阮三偿冤债》的主要内容,陈家小姐玉兰听商人子弟阮三吹箫而芳心暗许,赠与戒指作为表记,阮三相思成疾,后在闲云庵尼姑相助下相会,不料云雨过后阮三当即毙命,玉兰小姐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当她生下孩子去拜祭阮三时,梦见阮三向她讲述前世冤孽,后来他们的孩子考中了状元。许老师提出此短篇小说为“才子佳人”与“愚行小小说”(folly and consequences)结合的典型,愚行小说主角商人(或手工艺人)因错误的判断而造成灾难,小说开头的道德教训与结尾的轮回报应形成对比。《开云庵阮三偿冤债》取材于《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许晖林老师认为“戒指”隐喻“利害算计的结果”, 戒指首先是信物,后变成几人之手,它的流转与交换体现了某种商业逻辑,暗示了轮回报应,即今生的福报是前世做善事的结果。而这个善事在这里指的是捐香油钱,是一种世俗化的佛教因果报应,暗含一种商业逻辑:人生被认为是一本账簿(功过格,记录个人“功”、“过”的账簿),实际上是“加减”道德商业逻辑再叙事上的表述。 接着,许晖林老师又具体解析了冯梦龙的另一短篇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着重关注小说中体现出的士商关系和儒家知音传统。富家公子孙富因杜十娘的一曲《拜月亭·小桃红》就辨识出她的身份,对十娘心生贪慕,趁与李甲饮酒之机巧言离开,诱惑并使李甲以千金银两之价把杜十娘卖给了他。许老师说提出商人流动带来的焦虑不仅是士商之间关系的变化,还包括文人与文人、文人与情人、君主与臣子关系的改变,传统才子佳人的文人时代过去,商人文人的时代来临。许晖林老师还就杜十娘最终的控诉:“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进行分析,该句出自韩非子“买椟还珠”的典故,同时也出自论语,表达杜十娘对李甲不识货、不是知音的愤恨。十娘走出妓院,为的就是觅得良缘,相老终生,孰料风尘七年挑选的真命天子却可以为钱将其转卖,可见李甲自始至终就当十娘是商品。当十娘取钥开锁,将那一层层的翠羽明珰、玉箫金管、古金紫玉悉数投江之时,她悲愤的情绪也不断上推,一片片剥除了心中对李甲最后的保留,纵使痛骂孙富破人婚姻,也无法挽回李甲负心的事实,“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呈现的是十娘撕肝裂胆的血泪控诉,人财两失的李甲和孙富是否受到报应已不重要了,词句一语双关道出了论语儒家的知音传统早就不是文人独占,已经开始思考商业价值在儒家传统中的重要性。 就文人如何回应士商混同焦虑的问题,许晖林老师在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得到的答案是“理解”而非“捍卫”。文人所面对的来自商人的挑战,商人如何获得他们自己的声音,“才子佳人”的故事、传统儒家的“知音”传统成为文人和商人争夺的概念。而隐含在明代文学中的商业逻辑体现出商人才是知音话语传统的操作者,“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是为商人的逻辑服务的。 进入交流时段,出席者积极提问。许晖林老师也针对提问,与参与的师生进行交流。 文字记录:舒子芩(马大中文系在读博士)

大观园的空间文化

我们此次特请了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的欧丽娟教授,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大观园的空间文化的讲座。有兴趣的朋友赶快把以下的详情记录起来,届时和我们一起走入《红楼梦》的大观园。 【大观园的空间文化】主讲者: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日期:2021年6月13日(星期日)时间:下午2时至4时平台:Cisco Webex会议号码: 158 962 0108会议密码: SPATIALCULTURE12 【主讲人简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多年来从事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着有《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诗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大观红楼(综论卷) 》、《大观红楼(母神卷)》、《唐诗的多维视野》、《大观红楼(正金钗卷)》、《红楼一梦:贾宝玉与次金钗》等书,并编撰《唐诗选注》、《大唐诗魁:李商隐诗选》、《李商隐诗歌》、《惊艳唐诗》、《欧丽娟品读古诗词》。曾获台大「杰出专书奖」与「杰出教学奖」、「2015全球开放教育联盟杰出教学者奖」等。

文学与技术:读《老残游记》

【文学与技术:读《老残游记》】(研究生专场)日期:2021年6月12日(星期六)时间:下午2时至4时平台:Cisco Webex 【主讲人简介】许晖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明清小说、明清文化史、视觉及物质研究与生态批评,着有<泪水、黄河与河工:《老残游记》中的洪灾创伤书写>(2020)、<清官、汉奸与黄河:《老残游记》中的治理想像>(2020)、<泪水、河水与技术:《老残游记》中的创伤书写> (2019)等。 次讲座仅公开给本系本科生、研究生与外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