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解读与解构:读罗兰巴特 《恋人絮语》

日期: 2018年3月9日(星期五)

时间: 1.00pm——2.30pm

地点:中文系 BSJPT2

导读:吕丽欢、林嘉玲、邓淑燕、王婷婷(马大中文系本科生)

文本:罗兰巴特《恋人絮语》

 

通过这场读书会,与会者除了探析罗兰巴特对“爱情”一词的解读,也引申讨论解构主义,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观察文本的生成与结构。
在《恋人絮语》中,罗兰巴特以恋人之间会产生的火花、摩擦等境况列出一系列关键词,从中刻画恋人在爱情里的种种形象。《恋人絮语》特别之处,在于书中并没有明显的人物推进叙述情节,而是由不同文本的人物介入讨论,读者需细读关键词,才能发现隐藏的脉络连贯词典式的书写作品。
这本著作也揭示语言的歧义性和模糊性,进而表明事物的意义往往不止一个,而是可以接受不同面向不同角度的诠释。自然科学追求的精确的定义,对比人文学科接纳事物的模糊性,激荡与会者更深一步的思考。
此外,这本著作使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比如一些语句会附上括号,并在括号内添上个人的心理活动描写。进入文学理论讨论的部分,与会者讨论了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另外,从尼采提出“上帝已死”到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死”,这些主张都让读者持续反思“意义重要吗?”、“文不一定载道?”等等的议题,进而让读者对文本进行各种诠释。
研究助理李志勇补充,《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在课堂上讨论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后撰写而成,书中也频频提及柏拉图《会饮篇》。因此这几本书都可以并列阅读,来了解《恋人絮语》的写作动机和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