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雨林生态和记忆书写”讲座

日期:2018年5月19日

时间:2.00pm-4.00pm

地点:马大文学院B讲堂

前马共武装部队第十二支队成员,海凡(原名洪添发)先生受邀到马大中文系,为大众做了题为“雨林生态和记忆书写”的专题讲座。马大中文系高级讲师吴益婷博士主持了本次讲座。
1989年的合艾协议可说是海凡先生人生中的转折点,使其得以恢复正常生活。这13年的漫长雨林生活,不但为他的人生落下不凡的注脚,更是一生所难以忘怀的不悔记忆。 海凡先生先是通过展示有关雨林生态的图片供大众竞猜,其后围绕这些图片叙述自己当年的生活情景片段,结合主观情感与客观条件,展现事物时态上的差异性。他以幽默口吻讲述故事,让人不觉精神抖擞,浮想联翩。比如独角莲(tongkat ali ),在游击岁月里起着以消炎为主的功能,红肌萝鱼(俗称“忘不了”)则仅仅是为了充饥而展开的大型猎杀。更甚的是,象牙竟是被当作木楔子使用。
文学源自生活,实际经验与阅读经验在撰写文学创作中缺一不可。先生强调只有原材料(生活)足够丰富,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无物可述的困境。在提及文学表现形式和题材上,先生认为应提升课题普遍性,围绕人性幽微,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可口的饥饿》,“可口”反衬“饥饿”表达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体现作者在意志和体验上的进一层思索。又如《藏粮》,故事脉络以重挖埋藏地下多年的藏粮为意象,探讨“粮”背后的人和魂,即那永不磨灭的精神。
在雨林中,无论是何种情况的接触,都使军人有着欲说还休的情感,这深入骨子里的记忆,促使了文学材料上深厚的积淀。海凡先生运用在雨林中所累积习得的经验,把生存规律融入于文学作品中,绽放出另类火花。比如野鹿本能逃生的能力,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需做出相关牺牲。熊无法抛离亲子的本性,由此被联想为人因信仰而离开父母所带来的伤痛是不可避免的。犀鸟育儿的方式,则被解释为无法掌控命运而造成的悲剧性。野物书写,借鉴的是超文本拼贴形式,串联自然与人文,真实与虚构,呈现独特视野的文学现象。
最后半小时的交流环节异常精彩,其中不少提问者对部队生活,战斗精神,集体思想感情持高度兴趣,使氛围一度推至最高点。海凡先生平和又充满力量的声音,充分还原了那一年代部队生活的情景。严格的部队纪律生活虽已远去,就像“生命河流上跳跃的浪花”,但精神尚在,而唯有抒写能与之相存!在吴亦婷博士的总结和大众的热烈掌声中,海凡先生结束了他精彩的讲座。
文字报导:陈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