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慧教授以一句哲学经典名句“我是谁?”开启了工作坊精彩绝伦的哲学序幕。潘教授提议以分组形式进行活动,而这有利于引导听众积极提出问题并分享想法。5人小组首先迎来的第一道讨论题是:举出三项儿童特征。这题显然简单,小组们轻松地便完成了“任务”。紧接着是第二道思考题:举出三项大人与小孩的区别。由于现场的听众一半以上是初中生,性子使然,仿佛打开了话题匣子,讨论声此起彼落。有些小组更脑洞大开,其机智回答迎得掌声连连,笑声不绝于耳。小组中亦不乏富建设性的想法,他们提出的建议独到且中肯,分别从逻辑,个性,能力,动机等角度出发,赢得老师赞许。 讨论期间,老师不时借助绘本深入发掘关于人生情感的深刻问题,使小组得以在这层面上重新思索并阐释之。这,无疑是整个工作坊最有意义且最具深度的时刻。经过投票后,大家似乎对“人生,是什么呢?”一书中“人生为什么会痛苦”这一问题持最大兴趣。 “人生,是什么呢?” 是一本由法国儿童哲学家和5年级小朋友共同完成的儿童哲学读本,书中涵盖6个生命大题,问题之下又设有几个不同的思路及延伸问题,以建立儿童逻辑思考的方式。在层层分析讲解的过程中,进而引申出哲学“一致性”的命题,即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应以身作则,孩子才会服从,家庭自然和谐。
下午时分进入美学讲座,尤煌杰教授的开场方式非常独特,起始便邀约全场听众动动筋骨,一起跳一段流行音乐——”PPAP”。随即,尤教授询问大家关于哲学的定义,更以庄子《逍遥游》为例和“PPAP“作对比,让听众尝试指出两者的不同。大部分听众都表示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尤教授进而解释什么是哲学,其思考方法及过程。”哲学是什么?”本身就是个哲学问题,你无法用一个绝对标准或用一句话概括哲学的本质(就连本质也是一道争议性的问题),因此你也只能通过当代哲学家们的研究做个大致的了解。在哲学里有一个领域即特别又重要,那就是意识。我们的意识有时是处于飘渺不定的状态,所以偶尔会创造出“PPAP”这类型的歌词,再通过不断的推理认知过程,达至形而上学的层面,表现为逍遥游中跳脱原有框架的手法。语言与思维之间是非常复杂的关系,在哲学上,需先界定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哲学研究的问题看似稀奇古怪,对世界一点也无贡献,但要是深入研究绝对非常有趣却又细思极恐。哲学美学是分支学科,它是以哲学观点研究美和审美问题的学科。美学这个词产生于现代,因为在古汉语里并没有“美学”这词,只有“美”和“学”。美学分形而上,即美的本质,和形而下,即审美经验的归纳。
这次的课程为听众带来了一堂动人心魄的儿童哲学盛宴,用词精炼生动之余,亦带出引人深思的终极性问题——人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