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中国哲学、华人文化与宗教研究”

日期:22.9.2018

时间:9.00am-6.00pm

地点:马大文学院F讲堂

由马大中文系研究生学会主办的“中国哲学、华人文化与宗教研究”讲座,吸引逾360位学员,齐聚马大文学院F讲堂。此讲座的举办宗旨是让大众了解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透过哲学、华人宗教与经典文化三方面,深入古圣先哲的思想内涵。受邀讲者有四位,分别为拉曼大学中文系兼中华研究院副院长的郑文泉副教授、新跃大学中文系讲师庾潍诚博士、本系高级讲师严家建博士及高级讲师郑庭河博士。当天参与的学员都是对哲学、文化、华人宗教与经典教育有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与专业人士。
郑文泉副教授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目前从事于东亚与东南亚儒学、马来群岛文明与学术史、比较哲学与宗教等学术研究。郑文泉副教授当天的讲题为“我怎样写《马来西亚近200年儒家学术史》一书”。郑副教授除了与大众分享他是如何在四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此项约19万字书稿的任务,亦讲述现代的马来西亚有哪些“儒学”的特征。同时,他亦整合并详细解说马来西亚现代儒学的十大论争,让学员更能理解本地的“儒学”发展。
第二位主讲者是本系高级讲师严家建博士。来自槟城州的严博士早年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术研究为道家哲学、道教研究、儒家哲学、中国宗教、中国古代史等领域。严博士的讲题为“老子与庄子的生死观”,他首先阐释老庄之“道”的涵义,谈及道是“自然”、道超越了二元对立、人生修养也须效仿道等观点,进而阐述看待生死也须以此为据,故必以道为本,生死亦以道为基。接着,他以幽默的叙述方式讲授道家经典的思想与义理,尤其在谈及老子和庄子对生死观的看法,指出:生死其实纯属自然,所以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更无须贪生,也毋须怕死。由此,他解开了人们对于“生死”问题的恐惧与疑惑,让大家对生死观有了新的认识与体悟。
第三位讲者是庾潍诚博士,他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便就在新加坡的新跃大学担任中文系讲师至今。庾博士在“周易的思维哲学”课题中先为大家详解“易”在象、数、理的三个重要概念;其后再对“易”的思维哲学作出深入的阐述,并讲解易经中卜筮、民俗、风水的应用及读易的入门方法,为一些总认为易经实为难懂,宛若天书而却步学习并一窍不通的学员重新对此拥有七千年历史的古籍有了崭新的看法和认识。庾博士也提及:“《周易》已渗透了人们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作用”,即有《易经.系辞传上》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之意涵。庾博士以两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为其课题做总结,让参与者体悟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当天讲座的最后一位讲者是本系高级讲师郑庭河博士。郑博士毕业于中国南京大学哲学系之宗教学。郑博士在分享“华人宗教与人文主义”的课题中提出,中国文明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许多人仍不谙华人宗教文化之体系,他认为透过探讨及反思中国宗教文化,将有助人们思索一些涉及宗教或其他方面的议题。郑庭河博士首先对“中国宗教”作出释义,其后再对人文主义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并以中西概念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他综合一些学者的看法,指出中国儒教的人文主义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天人合一”和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即道教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二则以集体为本位,即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郑博士认为宗教为现世的各种需求服务,即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满足各种现世生活中所产生的个人及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对于社会需求来说则包括维持社会秩序、动员社会劳作、整合社会和分配资源等因素。这堂课除了让参与者对华人宗教与人文主义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让大家对华人宗教的诸多问题做进一步的反思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