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小说的有限资源与使用策略

日期:2019年9月23日(星期一)

时间:2:00pm – 4:00pm

地点:马大中文系BSJPT 1

主讲人:李奕樵(台湾作家)

        这场活动是马大中文系和台湾文化光点计划主办之“文学体验营”的附加活动之一,主讲人为台湾年轻作家李奕樵,此次活动约有25人参与。
        李奕樵是台湾年轻作家,也是台湾耕莘青年写作会和秘密读者的成员,曾荣获林荣三文学奖小说奖二奖,作品也曾入选《一〇二年小说选》(九歌)。他以撰写软体为生,现已出版个人小说集《游戏自黑暗》。
        李奕樵首先从小说的艺术出发,表示唯有可执行的手段能对愿景负责,文本在读者的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决定了文本的成败,而作者不知道创作的文本是否会成功,也不会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因此,李奕樵认为即使是创作,也会有一套公式,以降低作者的犯错率,并提高读者数量。
       李奕樵举了两个演算发的基本策略,即暴力穷举法(Brute-force or Exhaustive search)和分而化之(Divide and Conquer)。前者的意思是,当问题的输入变因有限时,可考虑直接列出所有输入可能、挑选最佳解析;后者则为当问题极度复杂时,作者需想办法拆解问题。李奕樵为此列出了作者在创作时所面对的限制,目标与手段。
        创作的有限资源有三,即读者、作者与文本。读者的有限资源包括读者的阅读时间、大脑的运算资源、阅读动机、生命经验、信任度以及感官能力疲劳与强度极限。其中信任度是指作者的创作文本是否有触碰读者的内心,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的有限资源包括大脑的运算资源、创作冲动、生命经验、核心价值和作者用来创作的时间。作者大脑的运算资源是指作者规划的创作计画,以及是否有必要降低小说难度。至于文本的有限资源则是篇幅限制、创作的有限时间、理想读者的数量以及文本的扩散手段。
        作者的创作目标应是使读者拥有理想的阅读经验,让读者开始阅读文本,甚至是将文本读完,并从中感到满足。针对以上目标,作者应尽速在文本开头时便完成读者的「情景转移」,让读者的阅读动机与信任度都有所提升。作者在文本开头时需囊括远、中、近景的描写,远景(时空背景)和中景(人物所在空间)是提供读者想像的必要素材,近景(人物动作或内心描写)则是提供读者情感代入的动机。当读者的“情景转移”已建立起来之后,接下来该做的是利用阅读惯性,进一步完整自己期望的小说布局,一路奔向高潮与结尾。如果要使读者持续阅读文本,作者便需小心控制读者的各项有效资源消耗的速度(阅读时间、集中力、阅读动机、感官疲劳、信任度),同时稳定释出能取悦读者的东西。
        作者若想使读者从文本中感到满足,便需要满足三项条件,即美学经验的高峰(峰终定理)、总体阅读经验回顾和核心价值评估。所谓的“峰终定理”即理想的结尾,在时间的末尾拥有对文本印象的绝对控制权。读者的总体阅读经验回顾则分别以“读者在阅读过程遭遇的阻力是否够低”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获得利益”这两道问题作为对文本的审核。最后的核心价值评估则以“篇幅与时代”和“文本的有效期限”来定夺。理想读者的比例越高,读者平均愿意推荐给他人的比例越高,能顺利引发现象的几率就越高。
        李奕樵虽以一套公式教导大家如何写出一篇好的作品,然而他也提醒如果作者不是以爱着读者,是刻意为之的创作的话,一旦被读者识破,读者对作者的信任度将一去不复返。作为一位作家,还是必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每一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