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者:李志勇(中国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
日期:2020年7月11日(星期六)
时间:8:00 pm – 9:30 pm
网络平台:ZOOM
日前,马大中文系研究生学会邀请李志勇(目前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主持一场读书会,导读书目为王汎森著的《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王汎森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特聘研究员等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到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李志勇以《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作为主要文本,探讨权力就像毛细管一样,渗透到各个地方,并进一步思考权力毛细管作用现代化。
首先,李志勇介绍王汎森的学术历程,并堪称王汎森为掀“风”者。李志勇指出王汎森在硕士及博士研究时,针对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位思想家——章太炎及傅斯年作为学术研究的起点。至于王汎森的其他学术研究,则是跟清代及近代的思想有关。王汎森著的《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知识创造的人文向度》,深入浅出地撰写其治学心得,对研究者有很大的启发。
王汎森指出清初形成了四股力量如下:一、日渐复杂化的生活形态;二、道德正统主义;三、经典考证迥向古代的势力;四、异族统治者的政治压力。这四股力量往往交织在一起,像“风”一样吹掠而过,形成无处不在的影响。这种影响像毛细管作用般,在最细微的、最日常的、最私密的空间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此外,王汎森在《“风”:一种被忽略的史学观念》一文中,对刘咸炘史学观念的梳理,揭示历史并不一定是简单线性的因果关系。如果观史是观风势,那么史学家应该要有“综合之识”,才能捕捉到“风”。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这个观念来自于傅珂。所谓“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是说权力像水分子的毛细管作用一般渗入每一个角落,每个日常生活的角落都可能受其影响。王汎森借用这个观念来说明他二十年前所做的一个清代政治与文化研究。该文讨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自我删节的现象。
其次,李志勇从清代文字狱概况出发,谈论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清代文字狱独多,其中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约130余年,案件的总数大约160-170其左右,可说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文化现象。《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一文,重视广大士大夫对这些压力的感受及诠释,及在私密的空间中,权力如何渗透到文化活动,并且如何揣度酝酿出一套检制约束自己的标准。本文特别关注文献的空白、删竄的痕迹来进入一个沉默的世界。此外,本文所关心的是文字狱发生之前的压抑,是在紧张心情下,写作时种种压抑、闪避,是尚未被发现之前的遮掩或销毁。
清代文字狱概况主要有六个方面:一、乾隆个人的文化倾向;二、乾隆对皇权的自我想象;三、清初以来的两条路线;四、从“稽古右文”到“寓禁于徵”;五、各种罪状及它们对学术文化之影响;六、四库之外的禁制活动。而自我压抑的现象主要有:一、删竄者的身份,在文字狱的影响下,乾隆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被迫害者,也是迫害者;二、自我删竄内容之改变,从雍正到乾隆,政治氛围和忌讳范围不同,所删改的内容也不同;三、写作时的自我禁抑,作者避而不写、避而不刊,或是创造隐语系统;四、紧张压力下的出版与编辑工作,刻书不注明年代及刻书者、作者不署真名等;五、读者的自我禁抑,读者自我删改、藏书目录分对内对外、随意为作者换名;六、民间的焚书运动,发生于清初到中叶,不留记录;七、自我删竄的现象不能泛滥解释,删竄不一定是因为禁忌,而是当时人认为内容猥琐;八、影响,对人们造成心理压力,显现出涟漪效应,也造成文化、公共领域、政治批判意识、自我心灵的萎缩等。
在读书会结束之前,李志勇士跟大家分享了两篇文章:《重生:新马来西亚的改革、阻力和希望》以及《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引发大家进一步去思考权力毛细管作用现代化。李志勇认为,现今已经迈入一个新时代,但是权力仍然像毛细管一样,渗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