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马来西亚推动台湾文学计划——第一期「中学华文教科书——台湾文学鉴赏」第三堂课

日期:2021年5月14日

地点:Cisco Webex

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台湾文学的摇篮:马来西亚推动台湾文学计划」联办的「中学华文教科书——台湾文学鉴赏」第三堂课于2021年5月14日(星期五),下午8时至10时,于网上Cisco Webx平台进行,共有263人出席。

在课堂开始之前,驻马来西亚文化经济办事处文化组组长陈冠甫先生为大家介绍台湾电影工具箱。台湾电影工具箱是由台湾文化部补助、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执行的海外推广计划,收录了由台湾导演、影评、策展人推荐的台湾电影。陈冠甫先生表示当初的设想便是将台湾文学工具箱和台湾电影工具箱的相互推动,因此十分感谢大荒电影公司的陈翠梅导演和马大中文系主任潘碧华副教授滚动式的讨论,使得计划更加丰富,也希望与会者积极给予反馈,以便在第二阶段的”中学华文教科书——台湾文学鉴赏“中可以进行得更完善。陈冠甫先生也表示,透过镜头看到与会者专注的眼神,在文学阅读与电影观赏下创造出不同的风光,是很有趣的体验,并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

驻马来西亚文化经济办事处文化组组长陈冠甫先生介绍台湾电影工具箱。

课堂首先开始的是二十六分钟时长的短片《离巢》的导读,导读者为新纪元大学学院戏剧与影像系讲师兼系主任梁友瑄和文学创作者林牧民。梁友瑄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大学期间便开始投入以纪录片为主的创作,在就读研究所期间参与台湾非营利组织的纪录片课程培训工作。返马后投入纪录片制作丶剧场影像设计丶专栏撰稿丶剪接丶特刊主编等工作。林牧民则是Kuala Lumpur Steiner Education的中文教师,目前经营”海希讲堂”这个以中国通史以及文学写作为主的线上平台。《离巢》是由陈定宁执导,杨丽音和林意箴在剧中分别饰演母亲和女儿晓安,影片讲述一对见面就吵架的母女如何修补她们之间已破裂的关系。在电影导读中,梁友瑄简略叙述《离巢》这部影片的内容。在这部影片中,母亲决定把老房子给卖掉,迫使女儿晓安回到老家搬家。她们母女的日常便是斗嘴、争执、笑闹、吵架、和好、又吵架,重复性的日常只有在夜晚母亲吃下安眠药后意识迷离,两人才能”和平相处“。共处之际,两人似有若无感受着彼此私人生活的细节与秘密。看似冲突的母女其实并不冲突,女儿走着母亲走过的路,守着自己怀孕的秘密,在短短几天的相处下慢慢理解母亲,最后相拥一起。林牧民先从三格人生谈起,第一格是出生以后被放置的保温箱;第二格是帝宝,即好好生活的地方;第三格则是灵谷塔,这三格人生是短片里很快速带过的是目前台湾的社会现象。短片的开头是女主角晓安在考虑要不要把肚子里的孩子拿掉,虽然短片结尾并没有说明,但林牧民认为女主角是拿掉了肚子里的孩子。这是因为当今天一个女性在思考她能不能留下孩子的时候,会从道德观看、社会层面来决定,但真正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因素。林牧民觉得有趣的是,影片的一开头就暗示了女主角晓安是一个在台北生活打拼多年、经济自主的女性,然而她却没有办法很乐观地决定把孩子生下来。而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是,女主角的母亲从”有没有办法好好生活“到”有没有办法好好去死“,即从第二格人生转去第三格人生,这也是为什么母亲决定把房子卖掉,搬到别处生活。这个过程也带出很多议题,例如晓安责骂母亲的生活也没有很好,需要靠不停换男朋友来救济自己的生活,这是导演在影片里很犀利地去谈在男女关系里也有阶级和经济的问题。林牧民认为虽然导演的表现方式略显青涩,但还是很敏锐地传达出台湾女性目前面对到的现实问题。梁友瑄则表示在影片里,母亲找来的搬家公司叫”离巢“,而片名也叫”离巢“,对应林牧民先前说的阶级流动,梁友瑄认为那也是一种”离巢“,即离开自己原有的阶级,前往到另一个阶级。令梁友瑄觉得印象深刻的是母女间的争吵中,女儿表示母亲卖掉的是她的家,而母亲的回呛是”那是我供的房子“,即将搬离的家对这对母女而言是不同的空间和感受。母亲的移动不仅仅是从第二格人生转去第三格人生,也是因为所处的空间少了父亲的存在,母亲想要逃离某种程度上让她痛苦的地方,而家的定义就变得别具意义。


接下来便到文学鉴赏的部分。第一篇鉴赏的文本是选取自马来西亚独立中学课本的林海音〈窃读记〉,由刘育龙负责鉴赏。刘育龙毕业于马来亚大学物理系,现任出版社出版经理。他除了写诗之外,也写散文、微型小说及文学评论。刘育龙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作者林海音。林海音,原籍台湾苗栗人,以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闻名,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文学等多种体裁,着有小说集《春风》《晓云》等作品,〈窃读记〉收录于林海音的散文集《英子的心》里。刘育龙认为林海音的这篇〈窃读记〉的情节发展模式很像童话故事中的寻宝记或探险记,像是”我“前往书店窃读等同于作为主角的”我“踏上征途;因窃读而被书店老板责问和刁难象征着”我“遇到阻碍(有怪兽拦路或是遭遇灾祸);”我“感到又羞又怒,有段时间不再逛书店就像是被怪兽打败或是行程受挫而感到受伤且失去信心;难忍新书的诱惑而决定开始去书店窃读像是休养后又恢复自信,重新上路的主人公;体贴好心的店员特地把书留着不卖,等”我“看完是遇见了仙女或是精灵,收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得以把书看完的”我“同时领悟了一个道理则象征着顺利找到宝藏或达到目的地。刘育龙指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关于”欲望的产生和如何获得满足“,这里的”欲望“指的是”饥饿“(食欲),包括精神上对知识和身体上对食物产生的饥饿感。这也是为什么〈窃读记〉的第一段便提到三阳春餐馆,而餐馆旁边便是书店,刘育龙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安排,因为这是作者暗喻这两种饥饿感(食欲)的本质是很相近的,而且都同样迫切(虽然两家店的位置相邻也的确可能是真实的情况),间中也不断提到生理上的饥饿和吃东西(实际上的进食和想像中的大快朵颐都有),这些描写都不是偶然的,而作者林海音也不时以”吃东西“来比喻”阅读“。在叙述手法方面,作者林海音用的是插叙法,按部就班地引导读者投入故事的起伏跌宕中,逐渐投入情感,进而引发共鸣:讲述现在发生的事情(第一段到第六段)> 回忆往事(第七段到第十四段)> 回到现在时态(第十五段到第二十五段),继续发展和经历当下的过程。最后,刘育龙认为作者虽然用了许多笔墨描写”窃读“的窘迫、惧怕、饥饿、劳累等滋味,但她的立足点在于”快乐和满足“,即因为读到书而快乐,因为得到知识而快乐,因为获得智慧而感到满足。


第二篇鉴赏的文本是选取自台湾文学工具箱的林海音〈殉〉,由蔡祝青副教授负责鉴赏。蔡祝青副教授现职教于台大中文系,并担任台大语文中心中国语文组组长。其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翻译研究、报刊研究和观念史研究。在进入文本分析前,蔡祝青副教授在作者介绍那里再多做说明,以便让大家能够更深入了解林海音。林海音许多作品是描写上一代的婚姻情况的,对此林海音在美国读者卜兰德的访问中回答:”在中国新旧时代交替中,亦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中国妇女生活,一直是我所关怀的,我觉得在那时代,虽然许多妇女跳过时代的这边来了,但是许多妇女仍留在时代的那一边没跳过来,这就会产生许多因时代转型的故事,所以我常以此时代为背景写小说。“卜兰德进一步观察,”我读你的小说,发现你是以同情没跳过来的她们而写的!“而此次鉴赏的文本〈殉〉便是描写了旧式冲喜婚姻下牺牲者朱淑芸的故事,故事的取材自林海音图书馆的同事怡姐的一月婚姻为主轴,同时以林的夫家大家庭为背景,其中的公婆形象便是自己的公婆。蔡祝青副教授先为大家解题,为大家解释”殉“的原意,以此来叩问“小说采何种意义?”、“谁被陪葬?”、“或谁为了追求理想而牺牲性命?”。之后蔡祝青副教授为大家分析女主角朱淑芸的人物形象,以此来点小说的标题“殉”,既是“放在爸爸纺绸小褂左上口袋里陪葬的那张全身小照”,也是成为寡妇后的朱淑芸的“活生生的以身相殉”。作者林海音巧妙运用意识流与倒叙法,让叙事在现在、短暂回忆、长远记忆间自由切换。其含蓄内敛的笔法下是对旧式婚姻制度的隐然批判,“以旁观和后省的角度出发,自然是唏嘘、怜悯取代了口号式的宣扬,客观冷静的描述多于主观尖锐的批判”。

文字报导:陈洁仪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台湾文学的摇篮:马来西亚推动台湾文学计划专案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