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许晖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系副教授)
日期:2021年 6月5日(星期六)
时间:2:00 PM – 4:00 PM
网络平台:CISCO WEBEX 会议室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系许晖林副教授受邀主讲题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文人与商人”的讲座,本系高级讲师王秀娟博士担任讲座主讲人。此讲座主办单位有: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马大红楼梦研究中心及马大中文系研究生学会,属马大——台湾讲座系列的讲座之一。这场讲座共吸引逾两百七十位马大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及校外公众参与。
在讲座中,许晖林副教授着重探讨和解读了晚明时期士商混同带来的文人身份认同危机问题。许晖林老师首先回顾了晚明时期士商混同的时代特点,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与社会流动,大批士人投入商业活动,商人透过捐纳制度进入士阶层,科举制度与商人文化素养提高,商人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经济赞助者,印刷业的发展、商业文化和文人文化、士商利益间的结合,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给文人的身份认同带来焦虑。晚明文人怎样透过文学去理解跟回应因商人兴起而引发的认同焦虑?许晖林老师具体以冯梦龙的短篇小说《开云庵阮三偿冤债》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做出了细致的解读。
许晖林老师简要介绍了《开云庵阮三偿冤债》的主要内容,陈家小姐玉兰听商人子弟阮三吹箫而芳心暗许,赠与戒指作为表记,阮三相思成疾,后在闲云庵尼姑相助下相会,不料云雨过后阮三当即毙命,玉兰小姐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当她生下孩子去拜祭阮三时,梦见阮三向她讲述前世冤孽,后来他们的孩子考中了状元。许老师提出此短篇小说为“才子佳人”与“愚行小小说”(folly and consequences)结合的典型,愚行小说主角商人(或手工艺人)因错误的判断而造成灾难,小说开头的道德教训与结尾的轮回报应形成对比。《开云庵阮三偿冤债》取材于《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许晖林老师认为“戒指”隐喻“利害算计的结果”, 戒指首先是信物,后变成几人之手,它的流转与交换体现了某种商业逻辑,暗示了轮回报应,即今生的福报是前世做善事的结果。而这个善事在这里指的是捐香油钱,是一种世俗化的佛教因果报应,暗含一种商业逻辑:人生被认为是一本账簿(功过格,记录个人“功”、“过”的账簿),实际上是“加减”道德商业逻辑再叙事上的表述。
接着,许晖林老师又具体解析了冯梦龙的另一短篇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着重关注小说中体现出的士商关系和儒家知音传统。富家公子孙富因杜十娘的一曲《拜月亭·小桃红》就辨识出她的身份,对十娘心生贪慕,趁与李甲饮酒之机巧言离开,诱惑并使李甲以千金银两之价把杜十娘卖给了他。许老师说提出商人流动带来的焦虑不仅是士商之间关系的变化,还包括文人与文人、文人与情人、君主与臣子关系的改变,传统才子佳人的文人时代过去,商人文人的时代来临。许晖林老师还就杜十娘最终的控诉:“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进行分析,该句出自韩非子“买椟还珠”的典故,同时也出自论语,表达杜十娘对李甲不识货、不是知音的愤恨。十娘走出妓院,为的就是觅得良缘,相老终生,孰料风尘七年挑选的真命天子却可以为钱将其转卖,可见李甲自始至终就当十娘是商品。当十娘取钥开锁,将那一层层的翠羽明珰、玉箫金管、古金紫玉悉数投江之时,她悲愤的情绪也不断上推,一片片剥除了心中对李甲最后的保留,纵使痛骂孙富破人婚姻,也无法挽回李甲负心的事实,“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呈现的是十娘撕肝裂胆的血泪控诉,人财两失的李甲和孙富是否受到报应已不重要了,词句一语双关道出了论语儒家的知音传统早就不是文人独占,已经开始思考商业价值在儒家传统中的重要性。
就文人如何回应士商混同焦虑的问题,许晖林老师在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得到的答案是“理解”而非“捍卫”。文人所面对的来自商人的挑战,商人如何获得他们自己的声音,“才子佳人”的故事、传统儒家的“知音”传统成为文人和商人争夺的概念。而隐含在明代文学中的商业逻辑体现出商人才是知音话语传统的操作者,“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是为商人的逻辑服务的。
进入交流时段,出席者积极提问。许晖林老师也针对提问,与参与的师生进行交流。
文字记录:舒子芩(马大中文系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