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砂拉越华人的生活日常与国族认同

日期:2021年6月8日

地点:Cisco Webex

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台湾讲座计划」联办的「砂拉越华人的生活日常与国族认同」讲座于2021年6月8日(星期二),下午3时至4时30分,于网上Cisco Webex平台进行。此次讲座由淡江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陈琮渊主讲,主持人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何启才博士,共有100人出席。

陈琮渊助理教授现为淡江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同时也是东南亚史研究室主持人和国立政治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员。其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博士,研究兴趣为东亚及东南亚发展、婆罗洲华人社会、华人族裔经济、经济社会学及企业史。他曾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兼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华侨华人文献学刊》、《依大中文与教育学刊》、《台湾东南亚学刊》、《淡江史学》编辑委员。

陈琮渊助理教授先从日常生活的研究开始讲解。日常生活的研究是以人类学方法、社会学理论为基底,关注「无权力者的权力」、「帝力有所未及者」,还有反思基层人民的心声及生活美学。而华人日常生活所涉及的面向十分多元,既有华人社会传统的延续,更体现了多元种族、文化的在地特色。陈琮渊助理教授便以「食物与族群精神」为例,表示河婆精神与擂茶的联系,并出示一张马来西亚各地擂茶的不同。相较于西马擂茶,陈琮渊助理教授认为砂拉越的美里和古晋两地的擂茶更为传统,充满古早味。这是因为古晋河婆人在擂茶中加重苦櫔芯的分量,使得该地擂茶汤味道苦涩浓醇,在老一辈的眼中那是「甘」的味道。除此之外,美里河婆人仍秉持着对河婆传统问哈欧的情意,除了烹制出古早风味浓郁的道地美食,也会在每年五一劳动节配合全马河婆同乡会主办全国擂茶日。除了食物,声音与生活也有所关系。沙捞越广播电台成立于1954年,是作为沟通人民声气的一个重要工具。沙捞越广播电台每天用英语、马来语、中文以及伊班语广播,以为公众服务为原则,讲各种固有文化、歌唱和音乐传送到每家每户,打破残余的种族不和谐以及偏执的障碍。

对东马砂拉越的刻板印象,西马人都会有种「东马人住在树上」的误解。这也突显出了马来西亚族群对彼此的不理解,更是不利于种族和谐。陈琮渊助理教授认为马来西亚族群生活圈互相隔离,较少来往,再加上宪法明确马来人特权,以及华人在经济上占的优势地位,进而导致因种族不平而引发的冲突,五一三事件便是最好的例子。然而砂拉越华人对自身认同的独特性来自历史进程和生命经验。砂拉越在白人拉惹的百年统治下形成独特的社会结构,土著、华人和马来文化的和谐交融有异于西马的马来单元文化强市地位。再来,砂拉越与西马隔海而立,这让砂拉越得以自成体系。在砂拉越华人看来,东西马的划分更多是两地人民对历史及身份的界定所产生的隔阂。

最后,陈琮渊助理教授以其对砂拉越华人认同的场景分析作为此次讲座的结束。

文字报导:陈洁仪(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台湾讲座计划活动助理)

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