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马来西亚推动台湾文学计划——第二期「中学华文教科书——台湾文学鉴赏」第二堂课

日期:2021年8月6日

地点:Cisco Webex

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台湾文学的摇篮:马来西亚推动台湾文学计划」联办的第二期「中学华文教科书——台湾文学鉴赏」第二堂课于2021年8月6日(星期五),下午8时至10时,于网上Cisco Webex平台进行,共有273人出席。

课堂首先开始的是电影《只有大海知道》的导读,导读者为《只有大海知道》导演崔永徽和文学创作者林牧民。崔永徽曾任多部电视剧制片及编剧,擅以长期观察与真实故事采集方式,透过影像传达文学、台湾文化等题材。其作品《谢锦》(2010)深入记录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教育现场,被誉为台湾版的《春风化雨》(1989)。《只有大海知道》(2018)是她的首部剧情长片,而她最新作品《听见台湾》(2021)是一部交响乐主题纪录片电影。林牧民则是Kuala Lumpur Steiner Education的中文教师,目前经营「海希讲堂」这个以中国通史以及文学写作为主的在线平台。《只有大海知道》取材自台东县兰屿乡椰油国小汉族教师颜子矞与达悟族学童组成的「小飞鱼文化展演队」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剧本结构以达悟族国小男童马那卫与学校新进汉族班导师游仲勛这两位文化背景及年龄层截然不同的核心人物之间的交会为主线。导演透过剧中各类角色的设定,呈现当代达悟族人面对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断层时,老、中、青、幼不同世代族人所展现的生活态度与抉择困境。

导演 崔永徽

《只有大海知道》是一首来自土地与海洋的诗歌,林牧民相信这部电影是人心深处的抚慰,伴随着阵阵的海涛,内心的伤痛与泪水也彷彿为大海所接纳,流汇入海,化为广袤世间的一部分。藉此,林牧民询问崔永徽导演关于拍摄这部电影的契机。崔永徽表示她自己在 2012年到兰屿旅行后便爱上这个淳朴又充满生命力的小岛。后来听到当地的椰油国小在第一次到台湾比赛时,孩子们因怕被嘲笑、发生了「拒穿丁字裤」的演出风波,让她听了觉得震撼又心疼。因此当她在兰屿跨年晚会看见孩子们不惧寒冷、身着丁字裤表演时,看到他们脸上散发着骄傲自信的光芒,更坚定了她即使借钱拍摄这部电影的决心,希望能将「以自我文化为荣耀」的想法传达给大家。林牧民接下来请崔永徽导演分享整部电影的前置作业。崔永徽导演表示她在了解达悟文化的研究中阅读了大量资料和书籍,也常常在台湾和兰屿之间往返从事田野调查和人物访谈,长期蹲点搜集当地人的故事。以此梳理清楚想拍一部怎样的兰屿电影。此外,这部电影的演员只有饰演外派老师的黄尚禾,其他角色则一律启用岛上的素人参演。崔永徽导演表示她和她的团队用四年四年的时间在兰屿举办戏剧营,邀请岛上的小朋友、成人一同参与。透过戏剧集训、拍摄短片的方式,让他们习惯在镜头前表演。林牧民认为从台湾社会的现实问题来看,其实兰屿的居民以及达悟族人的历史命运颇为坎坷。这些议题其实在这部电影中也被广泛地触及与探讨,例如医疗资源的分配、资本主义对于人灵魂的侵蚀、隔代教养、传统的流失等,甚至是多数台湾人都知晓,却长期未能正视的「核废料迁厂」议题。林牧民表示他自己反覆观看这部电影,认为崔永徽导演所采取的乃是纯粹的凝视,这并不是说议题不存在,而是某种程度上,承认艺术作品的边界与无能为力。

接下来便到文学鉴赏的部分。第一篇鉴赏的文本是选取自台湾文学工具箱的林文月〈萝卜糕〉,由萧凤娴副教授负责鉴赏。萧凤娴副教授是台湾花莲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的讲师,其研究专长是红学(读者接受史研究)、现代文学(张爱玲接受史研究)、侨易学(与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叶隽教授合作),也曾发表过〈认同、他者、侨易——夏志清、柯灵、许子东的张爱玲文学史意义论述〉、〈「自我」梦:论张爱玲〈A Return to the Frontier〉、〈重访边城〉中的台湾书写〉、〈“侨易”过程中的“主体认同”与“移简”规则产生:以台湾华语情歌中的张爱玲形象为例〉、〈胡撰、张写:《今生今世》、《小团圆》「才子佳人」叙事范式的移常〉等张爱玲研究论文。萧凤娴副教授首先为大家说明饮食文学,并举例了台湾饮食文学作品,如张错〈茶的情诗〉、梁实秋、《雅舍谈吃‧粥》、琦君《永是有情人‧团圆饼》、林太乙〈母爱拌在肉松里〉等。其中林文月的《饮膳札记》也是台湾饮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而《饮膳札记》与林文月本身的生命历程有着很大的关系。林文月1933年生于上海台湾人家庭,成长在日本租界,就读日本官方在上海所设立的第一国民学校,因此她的母语为日本语。林文月二十五岁时,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的郭豫伦结婚。林文月的成长背景让她在书写饮食文学的时候都是跨国、跨地域的内容,风格较为节制、内敛。接下来,萧凤娴副教授便进入文本分析,她认为林文月的〈萝卜糕〉包含着其自身家庭对汉文化的坚持,象是文中便有一段写道:「我幼时的家庭虽然迁徙不定,但母亲几乎固执地每年必定亲自下厨房制作萝卜糕给全家人享用。萝卜糕是家人团聚的年夜饭不可缺的,而农历年终日,往往在二十九日,所以我们从小习惯跟着父母称除夕为「二九暝」。制作萝卜糕的时间,最好在二九暝前两天,以避免与烹调其他菜肴冲突而添加忙碌;太早制作,则又恐放置久而失去新鲜味。」除此之外,〈萝卜糕〉一文也代表着林文月和自己母亲的共同记忆与传承。透过年节庆日重复母亲以往的动作,这让林文月得以「回忆某种温馨难忘的滋味」。

第二篇鉴赏的文本是选取自马来西亚国中四年级华文教科书中的林文月〈翡冷翠在下雨〉,由林健文负责鉴赏。林健文毕业于马来西亚工艺大学工业科学系,曾参与工大文学组织「孤舟工作室」,出版合辑《本城花展》。他的创作以诗为主,曾获星洲日报第六届花踪文学奖新诗推荐奖、第四届花踪文学奖新诗佳作奖等,并有部分作品收入《马华文学读本I──赤道形声》及《有本诗集:22诗人自选》。〈翡冷翠在下雨〉出自林文月的《遥远》,写于1979年12月,当中的「翡冷翠」一词出自于徐志摩在意大利创作的一首现代诗《翡冷翠的一夜》,台湾普遍上都用翡冷翠来Florence(佛罗伦萨)。林健文赏析这篇文章时也为大家介绍文中的人物,如但丁、达文奇、米开朗基罗,并展现多张当地的照片,让与会者仿佛也跟随林文月走了一趟翡冷翠。林健文也讲解意大利与台北的时差为六小时,而文中各寺院钟楼的钟声响起,游客们纷纷习惯性地看一看自己的手表,而林文月的手表显示台北的时间,林健文认为这样的一个时间落差很有意思,因为这就象是描述着历史和现实,落在林文月手表上的雨滴恰好就和文章开头的部分衔接起来了。

文字报导:陈洁仪(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台湾文学的摇篮:马来西亚推动台湾文学计划项目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