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8月27日
地点:Cisco Webex
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台湾文学的摇篮:马来西亚推动台湾文学计划」联办的第二期「中学华文教科书——台湾文学鉴赏」第五堂课于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下午8时至10时,于网上Cisco Webex平台进行,共有275人出席。
课堂首先开始的是电影《亮亮与喷子》的导读,导读者为《亮亮与喷子》导演李宜珊和文学创作者林牧民。李宜珊导演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创作范围涵盖纪录片和剧情片,现为独立制片工作者与大学讲师。其曾获金钟奖最佳剪辑奖,并以《亮亮与喷子》(2017)获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林牧民则是Kuala Lumpur Steiner Education的中文教师,目前经营「海希讲堂」这个以中国通史以及文学写作为主的在线平台。《亮亮与喷子》讲述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的亮亮,为帮助家计在外打工,没有继续念书,更没有正常女孩的生活,身上又常要揽一个哥哥和前女友生下却又无法照顾的孩子喷子。这天是亮亮的生日,她满心期待和康仔约会,但母亲临时又把喷子丢给她,气闷的她又无法放着不管,想着究竟该怎么把喷子给脱手。李宜珊导演表示她回顾这些年自己的作品较常书写女性,而她发现这和她的成长过程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在懵懂阶段学习创作的时候也是本能地去选这样的题材。这是因为她从小对于性别感到十分困惑,尤其作为生理女性,会有种作为生理女性是二等军的感觉。因此后来学习创作时,她便想要藉由创作来谈女性。其中一位与会者提问关于戏中亮亮在镜头前换内裤或是撒尿,因此这位与会者好奇类似的裸露画面是否有必要。李宜珊导演表示摄影机是一个纪录片的眼睛,现场中摄影机和演员的表演撞击起来,摄影机以记录活动的方式拍下来。李宜珊认为当裸露镜头被放置在女性情欲片时会不会轻易被合理化,可是在写实片中出现类似的裸露镜头时,大家便会疑惑这样的画面是否有必要出现。至于撒尿的部分,李宜珊导演表示「尿」的意象其实贯串了整部电影,除了亮亮的尿,还有喷子的尿、天台上的鸟和一排房子都在排泄,而排泄在片中变成了「因为我不说话,或是没人听我说话,因此那是一个最笨的展现情绪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会决定把亮亮撒尿的画面剪辑进电影当中。林牧民则认为虽然电影中有些镜头会冒犯到观众,但是这些镜头反而可以让人去反思为什么这些镜头会让人如此反感。究竟是这个作品不符合道德原则,还是有一些被文明压在底下的东西我们不希望冒出来?林牧民进而表示大家可以藉此反思大家认定艺术通常是带来真善美这些正面价值,而这些正面价值在这个时代里是否还是一百巴仙需要追求的东西。
接下来便到文学鉴赏的部分。第一篇鉴赏的文本是选取自马来西亚国中三年级华文教科书的周芬伶〈伞季〉,由方肯负责鉴赏。方肯除了是马华作家之外,也是一位自由文字工作者。其曾获全国嘉应散文奖、台湾时报文学奖、海鸥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马华儿童小说创作奖等,并着有长篇小说《海峡边城》、散文集《啃日子》、儿童小说等。方肯先为大家介绍此次文本的作者周芬伶。周芬伶,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东海大学中文研究所,现为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周芬伶的作品以女性书写闻名,文字间既有感性的流畅,亦有精细的修饰,着有的作品有《绝美》、《汝色》、《北印度书简》、《花东妇好》等。〈伞季〉收录于《绝美》,创作背景源自于「春天」有关的邀稿,属抒情文。〈伞季〉一文首先点名了「雨季」和「伞季」的关联,并抒发伞下的情怀。之后周芬伶叙述自己与伞的经验,再通过自己爱上油纸伞而联想到《白蛇传》的故事。最后,周芬伶总结她自身对伞、对雨的情感,抒写撑伞所带来的感悟,以及对雨的眷恋。〈伞季〉一文充斥着多情的笔调,周芬伶在文中有对花的怜惜,象是「花在雨中凋零,辗为尘化为泥,活得灿烂,死得凄凉」、「看花儿跌落时是否摔疼了?」。文中也呈现出周芬伶丰富的联想力,象是在买伞时「觉得自己是混进如图的浪荡子」,或是再买油纸伞时「遐想也许在下个街角,会迎面撞见寻觅爱情的白娘子和小青,她那洁白的身影是雨中的白莲,不知如今她心中是否有怨?」。除此之外,〈伞季〉一文也使用许多修辞,像是顶真(我们撑着伞换换走过,走过四季)、排比(伞的中心,梦的中心)和引用(就像「三堂会审」中苏三的唱词:「三万六千两一旦化为灰尘!」)。
第二篇鉴赏的文本是选取自台湾文学工具箱中的周芬伶〈衣魂〉,由王钰婷教授负责鉴赏。王钰婷教授毕业于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博士,现任职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其研究领域为台湾战后女性文学、散文研究、台港文艺交流,并着有《女声合唱—战后台湾女性作家群的崛起》(2012)、《身体、性别、政治与历史》(2008);并编选《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郭良蕙》(2018)、《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艾雯》(2013)、《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锺梅音》(2014)。〈衣魂〉收录于《恋人物语》,文中除了叙述周芬伶对衣物的回忆,所探讨的课题有女性与婚姻中的角色与适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女性定位、女性自我主体性的萌发、女性与边缘弱势书写等。在此文中,衣柜是一个家庭权力的角力场,也是女性打游击战的方式,「因为意识到在这里生存不易」。母亲教会周芬伶的是婚后如何以衣柜抢占房间的基地,为她扳回一城。衣柜也是新婚时的情感寄托,「衣柜一打开总有什物掉下来,我们犹能翻滚嬉笑,写作时依偎着衣柜,挪出一尺见方的空间,在稿纸上创造另一个想象的次元」。文中也不乏认知自我的服装语言,象是周芬伶同时害怕别人的注意和漠视,认为很难拿捏装扮尺寸,她认为她的服装语言是「不切主题,失心丧魂」。又或是在描写衣服挂在衣柜时形容「一缕缕衣衫垂挂在衣柜时是如此安适,仿佛已经找到灵魂的依归」,然而当衣服住下时,心灵已然远走。逃离婚姻后,周芬伶意识到「美丽的衣裳只是暂时的伪装,衣柜也只是最后的栖息地」,逃离婚姻的她开始了倾听自我的内在之音。周芬伶的〈衣魂〉以衣柜为喻,呈现出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争斗。告别婚姻,也意味着告别衣柜中的华美收藏,同时也迈向女性内在的觉醒历程。
文字报导:陈洁仪(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台湾文学的摇篮:马来西亚推动台湾文学计划项目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