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报道 / 李紫敏(马大中文系硕课研究生)
日期:2023年4月16日(星期日)
时间:下午2时至4时
地点: ZOOM
日前,张锦忠教授应邀以《马来西亚华语语系文学》为题,在硕士班马华文学课堂上为我们带来一场丰富多彩、颇具深度的专题讲座。讲座正式开始前,张教授让同学们一分钟内想10个关于“华语语系”(Sinophone)的关键词。继而提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在华语语系?”引出“华语语系研究”的概念。
张教授从2007年初冬主题为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inophone and Diasporic Writings的哈佛会议为切入点,为我们从头梳理“华语语系”理论的发展脉络。结合史书美教授的Visuality and Identity(2007),史书美与贝纳子、蔡建鑫合编的华语语系研究论文集,王德威教授的《华夷风起:华语语系文学三论》(2015),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人文学报》相关华语语系表述,张晓威、张锦忠主编的《华语语系与南洋书写:台湾与星马华文文学及文化论集》(2018),张锦忠著的《查尔斯河畔的雁声:随笔马华文学Ⅱ》(2022)等讲述华语语系研究的成长和变奏。
接着,张教授说到马来西亚文学是一个多语的文学复系统(polysystem),存在华文文学语系(马华文学)、英文文学语系(马英文学)、淡米尔文学语系(马印文学)和马来文学语系(马来文学/国家文学),而这个语系的划分不必然是语言学的语系分类。从族裔的角度看,同一族裔存在多语写作现象,产生了“马华文学”与“华马文学”的指称疑义。张教授以华族为例,存在Sinophone Literature(如贺淑芳、黎紫书、陈政欣)、Anglophone Literature(如Tan Twan Eng、Tash Aw、Wong Phui Nam)和Malay Literature(如Lim Swee Tin、Jong Chian Lai、Siow Siew Sing),《回到马来亚 华马小说70年》的编选正体现族裔多语写作现象。其次,张教授以欧大旭(Tash Aw)和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为个案研究,探讨马华/华马文学的跨越书写。
最后,张教授反思华语语系,以“越渡”(Sinophone Crossings)总结今日的专题讲座,并在问答环节仔细地回应提问者的疑惑。他借用曾昭程的Malaysian Crossings的概念,认为我们还是要回望华人史——华人南渡史,华马文学是一个越渡语言或在多语之间穿越、交错、往返的“南洋论述”,也是越渡族裔的文学论述。
此次讲座让同学们对华语语系的概念、脉络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将来的马华文学学习和研究开启了一扇更广阔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