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报道 / 黄玉琴(马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日期:2023年5月17日(星期三)
时间:晚上7时至9时
平台:马大文学院 D 讲堂 / ZOOM MEETING
2023年5月17日,配合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五周年纪念活动,我们荣幸邀请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孙伟科教授主讲“《红楼梦》人物分析的审美评价问题”。《红楼梦》的人物世界,也就是进入《红楼梦》这部思想深刻、内容邃深、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的开始。孙教授提到我们在阅读小说时,是读者与作者心理认同、情感共鸣、求同存异的过程。生活里,人们往往需要通过道德评价来满足道德感。那么我们究竟该把《红楼梦》中人物置于何种审美脉络来评价呢?
孙教授首先明确了《红楼梦》人物分析的数个问题:(一)《红楼梦》中的人物都具有有机复合性;(二)人物的性格矛盾性有深刻的现实基础;(三)避免翻烧饼式的人物评价。那么,在评价《红楼梦》的人物时,读者,乃至研究者更应当持全面观点,将人物放到历史中,放到生活经验中,放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中,而不是概念化地分类人物,脸谱化地认识人物。再者,研究者应坚持将作品置于美学观点置于道德分析之上。因为《红楼梦》是一个诗性文本,而曹雪芹对于“风月宝鉴”式风月笔墨的告别,实际上也是在艺术上告别道德至上的宣言。此外,曹雪芹对于女儿的诗性判断,也强化了作品的抒情性。《红楼梦》在空与色之间,加了情,而对于情的描写和抒发,成就了《红楼梦》的诗性文本。
回到最初的问题,孙教授认为《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属于文学的、美学的,而非道德的。尽管艺术具有促进道德的作用,但若是过分夸大艺术,则会引导人们误会艺术误解艺术,误会自己,最终导致误导社会。此次长达两小时的课堂内容丰富,且有深度。孙教授例举了诸多《红楼梦》中的人物,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让学员们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