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话说中国第一熊孩子哪吒

活动报道 / 陈加栋(马大中文系本科一年级)

日期:2023年6月24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2时至5时
地点:马大文学院A讲堂

2023年6月23日,马大中文系有幸邀请到南京大学的苗怀明教授,亲临现场谈谈哪吒这不折不扣的中国第一熊孩子,和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传奇人物的心灵深处。

苗老师以一部于2019年上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本次讲座拉开序幕。苗老师提到,这部电影爆火后人们对哪吒的兴趣逐渐浓厚,对哪吒的关注愈加强烈,尤其哪吒的来源地更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苗老师也概括说明了这部电影走红的四个原因。一、火在话题,因为它触及到子女教育的问题;二、火在类型,因为是成人动画电影的缘故,所以不只是吸引到小孩子,吸引到成人;三、火在质量,由于这部电影制作精良,改变了中国人民对以往动画片粗制滥造的不良印象;四·、火在基础,即哪吒这一人物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华人世界也很流行。

电影背景说明完毕,苗老师分享了有关哪吒的溯源。在这一环节,我们一起探讨了哪吒群众基础的由来、哪吒人物出现的历史事件及其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产生了极大影响的缘由。苗老师提及,早期的哪吒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属于佛教护法神。然而在宋元时期出现了“析骨还父,析肉还母”、“三头六臂”的说法,北方毗沙门天王演变为李靖,完成了哪吒形象在中国的本土化转变。

苗老师说明了哪吒故事真正能够被普及以及广泛传播则是有赖于《封神演义》。针对哪吒在《封神演义》里的形象,苗老师说明了哪吒的小说人物形象也从原来的佛教护法神变为道教的神仙。此外,苗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哪吒在《西游记》里的形象,即哪吒是作为天庭体制内人物出现的,然而只属于一个不显眼的配角人物,其形象不如《封神演义》那样鲜明。对于1979年上映的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哪吒形象,由于受众为孩童群体,所以将哪吒闹海简化成一场善恶斗争的故事,回避了哪吒的负面因素及父子间的冲突。

参与者认真聆听苗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