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6月21日(星期三)
时间:晚上7时至9是
平台:Zoom线上
文字报道 / 陈美伊(马大中文系研究硕士生)
编辑与整理 / 张凯惠(马大中文系研究助理)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会于6月21日(星期三)晚上7时,以线上方式进行了一场题为“跨学科的经验与反思”的讲座,当天晚上共有22人参与讲座。主讲人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魏明宽,主持人是本系硕士生张凯惠。目前,他也是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其研究领域为华侨社会中的汉传佛教、南来僧人影响下从中国到马来亚的跨境发展。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为《槟城极乐寺研究(1885-1936)》,也是2020年中国福建省优秀学术硕士学位论文;正在撰写阶段的博士论文则以研究华社、侨僧、寺院分立之间的关系为主。
讲座期间,魏明宽同学向与会者解释了多学科、跨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定义。接着他再以过往的本科、硕士及目前的博士研究成果为例,分享自身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考察、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等。
魏明宽同学分别在外文系中文组和历史系取得本科和硕士学位,加上现在涉足的人类学,不同阶段,不同学科所得到的知识和培养,让他对各种研究方法有了不一样的体悟。以目前在读的人类学为例,他认为在寻找个案及田野考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对象,皆与历史系有所不同,前者较为倾向于长时间的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另外,理论的建构和如何选择个案也是人类学不断反思的问题,这将会影响研究成果的理想性。
针对在研究上跨学科的目的,魏明宽分享跨学科或可满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运用零散而多处来源的材料,以相互补足。比如,历史学重视历史文献,而人类学重视理论使用的不同视角即能为研究带来多方角度,解决仅仅是材料或理论不能解答的问题。换言之,不同学科的知识是通过不同方式还原真相的方法。他补充表示,各个学科共同研究特定课题是分工也是合作。他也以自己的研究作为例子,说明如何将所习得的人类学知识运用他也以自己的研究作为例子,说明如何将所习得的人类学知识运用到他的研究中。至于理论的运用程度,则视学科关怀而定。对于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也应避免以自己的标准或范式去批评其他学科的标准或范式。同时,他也提醒道,在运用跨学科的时候,也需谨记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意识,先努力为最擅长的学科或本位基础扎实学习研修,才引用其他学科方式,以避免研究失焦的情况发生。
在讲座中,他也为中文系的研究生介绍了一些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研究相关的历史学和人类学读物,帮助有兴趣了解这两个学科的同学得以进一步研习。他所介绍的读物包括:庄国土(1986)《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吴凤斌(1994)《东南亚华侨通史》;刘宏(2003)《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曾玲(2019)《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李亦园(1985)《一个移植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研究》;Khun Eng Kuah Pearce (2011) Rebuilding the Ancestral Singapore in China Village;弗雷德里克·巴特…[等](2021)《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One Discipline, Four Ways);帕洛玛·盖伊·布拉斯科,胡安·瓦德尔(2023)《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How to read Ethnography)。
在最后的公开交流环节,发出提问的同学非常踊跃,其中也不乏有关文学研究方面的疑问,魏明宽同学也一一解答,让与会者获益良多。其中,同学们也提到进行田野调查时遇到的问题,当访问结果与历史记载不同的情况发生时,即是研究的意义与乐趣所在,人类是否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对于现实所发生的事情不同的见解,而这些是否是研究时所要挖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