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依欣(马来亚大学估量系毕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中文研究硕士课毕业,马大《红楼梦》研究中心前任研究助理)
2020年我38岁,职业发展遇上瓶颈(其实一直都处在瓶颈)。这时我无意中在面书看见潘碧华老师宣布马大中文系即将开办课程制硕士班:不限年龄,接受本科不是中文系的人报读,可以用3年修完不妨碍工作……我一看,这个课程简直完美切合我的需求!——想转换跑道已久,无奈没有相关文凭,从本科读起又太不实际,现在可以半工半读变身中文系硕士耶!我立即报名,全然不顾现实情况——工作常常需要加班,如何在傍晚六点来到马大上课?加上我已离开校园多年,别说读书,连怎么提笔写字都忘了,如何应付得了繁重的课业?据说中年危机会令人倾向冒险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果不其然。
与我报名修读中文硕士课程同年,新冠疫情爆发,马来西亚实施前所未有的行动管制令,我在家工作至傍晚6点,然后电脑马上转到网课链接,一切都在线上进行。不必舟车劳顿赶到校园,算是疫情带给我的小确幸。这样半工半读一个学期后,工作上的瓶颈越来越窄我终于无法穿过(疫情以来胖了很多?),便辞职专心读书,想着快点拿到学位转行。孙彦荘老师知道了我的情况,便叫我完成论文后过来《红楼梦》研究中心当助理。于是我到马大上班至今年余——没上过一天实体课却天天回来打卡上班,人生就是这么奇妙。
我本科念建筑材料估量,俗称算砖头的——估量砌一面墙要用几块砖、多少名工人、用多少时间……从中估算出这面墙要花多少钱,算是理科加财务,和中文系一点关系都没有。由于没有文科基础,闹出不少笑话。但是这个职业也令我特别注意文学作品中有关建筑设备的描写,建筑设备包括供水、排污、照明、供暖、空调等,是材料估量的重要部分;加上深爱《红楼梦》,论文题材便二合为一、勇往直前写《红楼梦》里的生活设施。但是职业病也令我的论文架构看起来像工程量清单(Bills of Quantities),开题时老师们纷纷指出我的论文 “很不文学” 。我这才如梦初醒,尽力移除工程招标书的影子。最后占了题材的便宜,拿到一千块的论文奖励金,真是惭愧不已。
中文硕士课程的学习非常有趣,每一门课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上了研究方法课才知道论文该怎么写(我本科的论文是乱抄的)、上了历史课才知道原来B-就不及格了(幸好上诉成功)、上了哲学课才知道文史哲排名的意思(这科没挂得感谢严道长)、上了马来西亚华人及东南亚华人研究专题才知道民粹与史实的分别(还有我的英文真的蛮差的哈哈)、上了古代文学才知道critical thinking的重要性(还有王老师很可爱)、上了现当代华文文学才知道自己的阅读范围太狭窄了(左翼文学几乎不碰)、上了当代中国才知道党国之分(还有985和211)、上了(两堂)语言学才知道我的发音真的很不标准(然后赶快退课)、上了红楼梦研究和专书选读才知道红学无穷无尽(永远都有新发现)。
这些有趣的课程中,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红楼梦课程和专书选读。我以红迷自居,自以为很了解《红楼梦》,上了孙老师的课才知道各种红学范畴和观点,《红楼梦》永远也读不完。另外可以在红楼梦研究中心上班真是美梦成真,感谢谢依伦老师本着学术自由的精神听我大放厥词、容忍我的各种奇葩观点。《红楼梦》也是我最推荐给大家阅读的一本书,无所谓跨不跨专业,懂中文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这么好看的书。红学书籍看个人口味,我个人最喜欢邓云乡的《风俗名物谭》,非常有趣。毕业后回望这段学习的日子,最大的一个遗憾是没有机会上实体课,全程都是网课,很容易心不在焉,如果和老师面对面上课我应该学习得更好(借口而已,如果全程实体课我又该说舟车劳顿精神不济了)。另一个遗憾是孙老师去世了,来不及和她好好道别。
如果有机会再次选择本科专业,我也不太清楚是否会在本科就学习中文。虽然我对估量系没什么感情,但它毕竟陪伴我多年,养活了我,我的前半生就是看图和估算,现在遇见更爱的科系就全盘否定过去太残忍了。回马大十一个月后我还特地绕去母系看看,才惊觉环境与建筑院早已搬家(我不是渣女)。但,若时光倒流,给我机会重新选择,我一定会再次报读中文硕士。然后我一定会更专心地上课不再东张西望吃零食玩手机,要对得起缴付的学费和老师们的心血。
*此文原为访问形式的书写,经修改后为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