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深度接触的一种机制:基础语言接触导致母语简化与弱化

日期:2023年11月11日(六)
时间:9am-12pm
平台:Zoom线上

文字报道 / 张凯惠(马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助理)

2023年11月11日,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与本系研究生学会联合举办了《深度接触的一种机制:基础语言导致母语简化与弱化》讲座,主讲人为北京大学的陈保亚教授,主持人则是本系高级讲师杨迎楹博士,共有80多人出席。

陈保亚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模型、语言认知的规则还原模型、语言演化的自组织协合模型等,讲座也围绕语言接触的的两个阶段进行讨论:(一)接触的有向性:母语干扰;(二)基础语言换位与基础干扰。母语干扰是语言接触初期所发生,多是对目标语言结构产生影响;而基础语言换位和干扰则发生在深度接触,也就是语言接触发生了好几代以后,多对母语结构产生影响。

为了清楚说明语言接触的机构和较为复杂的不同概念,陈保亚教授以自身研究的傣语和汉语作为例子,厘清以下几个关键词:

  1. 母语:最先学会或最常使用的家庭或民族语言,傣族的母语为傣语,汉族的母语为汉语;
  2. 一语:最先学会最常使用的语言;
  3. 二语/第二语言:与其他民族交流所使用,在外部学会的语言
  4. 中介语:一般人以为第二语言就是对方民族的语言,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很多时候两者交流时存在一个中介语,即具有母语腔调或特征的别的语言,也就是由汉族所说的傣语,即汉傣语,或者傣族所说的汉语,即傣汉语。这一语种在大量消失,其价值在于最能解释历史演变和语言变异情况;
  5. 民族方言:对汉族而言,傣族所说的傣汉语是民族的一种方言,而对傣族而言,汉语所说的汉傣语是民族的一种方言;
  6. 目标语言:某一民族要学习或与之交流的语言,如傣族要和汉族交流的时候,目标语言就是汉语,汉族要和傣族交流的时候,目标语言则是傣语;
  7. 母语干扰:当某一民族要学习对方的语言时,如傣族说汉语时的傣汉语,实际他自身的母语系统将有系统地干扰汉语,说的汉语不会那么准确。一旦说傣汉语的人数多,傣汉语必然对原本的汉语产生影响和干扰,即母语干扰,反过来汉傣语的情况也一样;
  8. 通语:通行于某个地区的语言;
  9. 强势语言:词汇量比较大、人口越多的强势语言;
  10. 弱势语言:词汇量比较少、人口越少的弱势语言;
  11. 借贷:不同于母语干扰可能存在于两个接触的语言相互影响,借贷一般是单向发展,发展途径与语势相关,因为语势比较弱的语言可能没有一些词汇,而将从别的语势强的语言借贷能表达该物品或事项的词汇

简单而言,语言接触的发生主要影响语言使用者比较不熟悉的语言。同学们基本理解了两种语言接触时的对话状态后,陈保亚教授再以图表的方式进一步说明三层不同语言的对话状态,展现中国民族语言接触的塔式结构,让参与讲座的同学对不同阶层的语言势力和语言接触有个基本全貌。在塔式结构下,各个地方的通语不断被替代,以大地方替代小地方的通用语。

图为汉语、傣语和德昂语三语接触时的对话状态模型。

在语言接触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基语转用的时候,受到语言接触影响的几代人会从单语者转为双语者、双母语者到双语者以及最后的单语者。双母语者因为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度高,基本所用的两种语言不会受到干扰。但当越来越多年轻一辈更熟悉第二语言,开始丢失母语能力,母语结构则会受到基语的影响,完成了从母语干扰到基语干扰的转变。他也提到从过往的调查中,基语转用发生在60后的群体,60后以前的老人家则多是双母语者。此处陈保亚教授也以英语、华语接触作为例子,并以核心词的比率作为基语转换是否发生的标准。其中,他也具体展示了量化研究方法,记录两种语言核心词的使用人数。大致讲述了语言接触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后,陈教授也展现了不同语言接触的案例,如汉语和藏语、东干语、海南回辉话等让同学们了解混合语深度同构和接触方向辨认的方法。

几代人基语转用的过程。

另外,陈保亚教授也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隐性对立,即有一些汉语已经不对立的语音,如归去声调的入声字,是无法为汉族所辨别的,但以傣语为基语的傣族却能以听觉分辨出入声字和去声字,也就是说产出和听觉的对立是不一致的。不过,因为基于转用而不太熟悉傣语的年轻傣族却已经不能听出这种隐性对立。

讲座最后,陈保亚教授抛砖引玉提出他对马来西亚语言接触的一些思考,认为马来西亚的语言接触与中国的案例非常不同,除了超过同一民族语言体系的接触,还有多种汉语方言共用的社会现象。他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马来西亚相关研究,给汉语接触研究提供更多的案例。同时,他也介绍了一些语言接触的重要理论,提出这些理论出现的问题和可修正的方向,比如梅耶、布龙尔德的底层理论,Weinreich的干扰概念(Interference),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学家和Bloomfield的底层思想,Thomason的社会决定的底层干扰,充分展示了研究可以修正语言学理论的实例。问答环节则针对同学们的提问对二语习得;语言自然与非自然接触;语言与思维;母语的鉴别和数量的鉴定问题;通语和基语的区别;语言调查的方法等进行衍生讨论。

讲座结束前的问答环节,左边为主讲人陈保亚教授,右边是主持人杨迎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