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慧怡(马大中文系毕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中文研究硕士课毕业,现为小学老师)
“憧憬·圆梦”是很多年前中文系的迎新主题。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憧憬”来到中文系“圆梦”。那一年来自四面八方热爱中文的中文系旧生新生齐聚一堂,学长学姐们精心为我们准备了一系列的迎新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迎新夜当晚的薪火相传仪式,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手里拿着一个小蜡烛,然后一个接一个把火传给旁边的人,象征着我们把中文系的使命传承下去。仪式简单而隆重,却极富意义。学士毕业以后,大家到不同的地方生活,继续传承热爱中文推广中文的使命。我也开始了在华文小学教学的生涯。
不知不觉,执教鞭已经来到第12个年头了,心里一直有个憧憬,就是想继续升学,想去寻找诗和远方。2020年是特别的一年,我们遇到了新冠疫情,大家的生活习惯都起了很大的转变。大人居家办公、小孩居家学习,网络成为了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这一年许多讲座与课程都在线上进行,林林种种的线上学习平台——Zoom、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Cisco等,大家都在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达信息。有天无意中看到中文系正准备开办硕士课程,听了课程简介以后,立即就填了资料报读。很快就收到录取通知书,心里怀着满满的憧憬,准备再次踏上学习的路途。马大中文系,我又再次踏上“憧憬”的路途,准备要“圆梦”啦!
这两年,我们是在线上上课的,每次到上课时间,大家就挂在线上准备听课。线上上课有个好处就是大伙儿不需要奔波劳动、长途跋涉到大学去,然后上完课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的居住所。一下课,关了电脑,就倒在床上休息了,省下好多时间。课程因为是线上进行,我偶尔会一边上课,一边吃饭,也曾经试过因为太累了,上着上着就在电脑前睡着了。我们这一届的同学基本上都是“网友”,我们只在线上碰面,线上讨论功课和提呈,还没机会见过真人呢!哈哈……不禁有些期待同学会了。呵呵……若您问我,哪一门课印象深刻?我还真答不出来,因为每一堂课都不一样,每一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课。至于考试嘛!很庆幸,我们都是线上考试的。考试当天拿到题目,就对着电脑作答,时间到,线上交卷。我每一次都是踩线交卷,每一次答题都一边看着电脑,一边紧盯时钟,深怕错过交卷的时间。在各自的家里考试,对我而言,没有了在考场的紧张感,无疑是更轻松自在的。至于答得怎么样,就交由老师去烦恼好了。哈哈……庆幸在行管令期间,狠下心报读了硕士课程,若是学校恢复了实体课,繁琐的工作,我肯定没办法这么专注学习,更别说什么“憧憬”。若您问我,2020年疫情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很肯定地告诉您,我在疫情期间报读了马大中文系硕士课程,这两年我都在努力“圆梦”。
第一个学期,拿了四门课——研究方法课、红楼梦专题、中国近代史专题、马华文学专题。潘碧华老师给我们上研究方法课,老师还特意请来了专家给我们讲课,可是我有很多是有听没有懂的,真是愧对老师。是后来在准备写论文的时候才开始略懂这些研究方法。呵呵……红楼梦专题是孙彦莊老师的课,这是第二次上红楼梦的课,学士学位时也拿过这门课,记得当时还跟同学一起看红楼梦这部电影,后来还以辩论的方式完成了作业。这年再次见到孙老师,心里满满的激动,老师还是这么有气质啊!阔别十余年后,有机会再次上老师的课,实在是太幸福了。在电脑屏幕上看着熟悉的脸孔,虽然老师的声音偶有不清楚,但老师很用心准备了教学PPT,大伙儿一起聊着红楼梦,发现经典中的秘密,既浪漫又愉悦。后来没多久就听闻孙老师申请提早退休,心里还有些窃喜,幸好当初有选了那门课。当时还想待行管令结束后一定要去拜访老师,结果还没成行,就传来老师逝世的消息。心中不胜唏嘘,难过了好一会儿。
马华文学是我一直在教学时很少接触的文学,当时是两位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课程划分为1950年以前的马华文学和1950年以后的马华文学。张惠思老师和蔡晓玲老师让我重新认识了马华文学,老师们也给我们推荐了好多优秀的马华文学作品。同时让我这个华文老师有个小小的使命——我一定要把马华文学介绍给我的学生,我要让孩子们知道原来马华文学是非常优秀的,我们要好好维护本地的创作,同时也期待这些孩子当中能有喜欢马华文学的。中国近代史专题是庄仁杰老师给我们上的课,我们后来偷偷称他为“咖啡猫老师”(一只手半关着嘴巴偷笑)。话说有天老师给我们上课时,突然看见老师身后出现了一只咖啡猫。后来我们还在群组里聊起这件事,原来那只咖啡猫这么吸睛。庄老师对我们很严格,要求很高,上课时都不敢打瞌睡,随时打起十二分精神,深怕突然给老师点名。咖啡猫的出现,让我们知道原来老师也有可爱的一面。哈哈……《中国药商》是当时我们细读的书,以药商来理解当时的中国。每三个星期要交一份摘要,真的是压力山大啊!不过,整个学期下来,我学会如何看一本书,如何为一本书做摘要,如何评价一本书,这还真的要好好谢谢老师。
第二学期同样拿了四门课——中国哲学专题、马来西亚华人专题、当代中国、汉语语言学。这学期有两门自己很喜欢的课,一堂是马来西亚华人专题,另一堂是当代中国。华社研究一直是自己比较关注的课题,当时还向何启才老师要求去旁听学士的课,听得津津有味,每个星期都很期待上课。林德顺老师给我们上了当代中国的课,在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中国。上课时的氛围轻松自在,大伙儿聊得很开心,很是欢喜。至于严家建老师的中国哲学嘛,不是不喜欢,而是我没有懂,明明很努力在听,明明很努力在找资料想多了解,但就是领悟不出哲学中的精髓。明明老师很用心在讲课,可是我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往外放飞,真是非常对不起啊!汉语语言学,杨迎楹老师指导的课。我知道这门课对我这个华文老师很重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到社会语言学,一些理论的课,还真的没有搞清楚。不过,我对社会语言学就比较感兴趣了,因为我听懂了。哈哈哈……语言就是要贴近生活啊!一个社区使用什么语言?为何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改变?这些语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是我很想知道的。
第三个学期只拿两门课——东南亚华人、专书研究。东南亚华人这门课是吴益婷老师的课,老师给我们准备了很多英文资料,英文程度不高的我,一开始还很担心不懂会不会被当掉。幸好经过前面两个学期的磨炼,我懂了更多的方法,学会了应该怎样去更好地理解资料。毕竟社会学的课是自己喜欢的课,所以还是上得很开心的。至于成绩嘛?老师高抬贵手,让我低空飞过,真是阿弥陀佛。呵呵……另外,专书这门课,则是我收获最多的课。何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三份作业,三份作业都收获满满。其中一份作业是我们每人看一本书,要给这本书写书评,然后要在线上进行读书会,老师还真的是公开让所有人参加。我不记得当时有多少人来听,听众有多少人,但这是我第一次做这么正式的读书会,表现如何?不知道,但我觉得是个很棒的体验。原本以为自己会怯场,没想到后来觉得还可以,至少还能说上几句话。呵呵……这门课还有个意外收获,就是认识了《重建新生》这本书的其中一位作者——陈舒璇。我们见面的时候,除了聊书,还聊了很多本地社区研究的话题。我们后来还成为朋友,陈老师热心于社区营造的活动,我有幸参加过几次,还在计划要参加老师的古毛之旅,好好认识这个小地方。当时心里有了另一个“憧憬”,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参与社区营造的策划,好好为社区献出绵力。嘻嘻……
原本以为我可以在两年毕业的,没想法,计划赶不上变化。在第三学期时,我怀孕了。孕期带来了许多不适,胃胀气、嗜睡、容易疲累,再加上是高龄孕妇,差点就要放弃啦!幸好我们都是线上上课,勉强可以应付。好不容易熬到孕期比较稳定的时候,原本计划在第四学期和特别学期拿论文,宝宝会在第四学期结束后到来,我就先去收集资料,接着就可以在产假时完成论文。结果万万没想到宝宝提早出来,宝宝31周+5天出生,出生时只有1.4公斤,必须留在医院儿童加护病房。看着氧气箱里的宝宝,手脚都是管子,心里极度愧疚。我怎么只想自己,都没有好好保护她啊?再加上必须每天来回医院,顿时打乱了原来的节奏,生活重心也出现了改变,毅然申请了休学。还记得那天抱着宝宝,对她说妈妈要申请休学了,宝宝听了立即扁嘴,接着就大哭了。后来告诉她,妈妈申请休学是因为现在宝宝需要妈妈,妈妈也需要宝宝,妈妈暂时没办法专注两件事,所以先把其中一件搁下,过后再继续,妈妈计划明年继续完成学业,继续“圆梦”的路,宝宝要支持妈妈啊!也不知道宝宝是不是真的听懂了,但她听完我说话,立即停止了哭泣,平静了一会儿,还努力给了我一个微笑。我紧紧地抱着宝宝,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憧憬了这么久的梦,是不是真的能圆呢?我不知道。但我会试着努力。虽然没办法跟同学们一起毕业,心里留下了遗憾,但现在的我心里有了另一个“憧憬”,就是牵着宝宝的小手,期许着明年一起“圆梦”。同时也期许着未来我们可以大手牵小手一起制造更多的“憧憬”和“圆梦”。双手合十。
最后,祝愿大家:幸福·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