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马来西亚华人回族的身份认同:以槟城百奇郭为例

日期:2023年11月24日(星期五)
时间:下午2时30分至下午4时
地点:马大中文系会议厅(Bilik Persidangan)

文字报道 / 陈美伊 (马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马大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与马大中文系于11月24日联合主办了一场题为“马来西亚华人回族的身份认同:以槟城百奇郭为例”的讲座。主讲人为毕业自中国华侨大学的哲学硕士郭丽珠,并由马大历史系高级讲师陈妙恩博士担任此讲座主持人。

郭丽珠老师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浮罗山背,祖籍为福建泉州惠安白崎铺(今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讲座开始前,郭丽珠老师透露,自己从小便对家族同是华人和回族的独特身份感到困惑,而这正是触发她进行此研究的因素之一,希望藉此厘清马来西亚华人回族的“华人”及“回族”的双重民族身份认同。

此外,她也表示,除了探讨中国回族身份转变为马来西亚华人回族身份的概况,此研究的宗旨也包括重新解读有关回族百奇郭民族身份认同的证物——“元 郭氏世祖坟茔”墓碑、解决槟城百奇郭的“回族”民族身份、“百奇”族群身份、此族群的其他身份认同问题,以及探讨时代的演变对华人回族的族群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讲座中,郭丽珠老师提及重新认识 “元 郭氏世祖坟茔”的墓碑时,表示碑上的晋惠回族郭古文便凸显了郭德广家族对“回族”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显示它是属于家族大墓园的墓碑,从而证明郭德广是元代色目人(是中国回回民族),而百奇郭确实是回族。

郭丽珠老师指出,马来西亚的华人回族早年分别来自中国福建、海南及云南等地,当中有者因为经历过马来人同化而成为马来民族。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回族也经常面临身份被误认的状况。她认为,华人回族并不等同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华人穆斯林,而此民族至今仍尚未得到马来西亚官方承认,以致于他们隐匿于华人社群中,其中包括槟城华人回族百奇郭。

关于槟城百奇郭的地域身份认同方面,郭丽珠老师透露,在英殖民时期,他们的身份称谓是海峡华人,其后会表示自己是槟城人或北马人;至于询及祖籍的身份时,他们皆会自我认同及被认同为福建人,但却不认同自己为闽南人、泉州人及台商区人。与此同时,她也声称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槟城百奇郭在马来西亚都会自我认同及被认同为惠安人,但身在中国时却不被认同是惠安人。另外,槟城华人回族百奇郭的其他身份认同还分别有“番仔郭”、“没拜猪肉的郭”、“九乡郭”,以及“百奇乡人、白涯郭、白崎郭”等。

当天的讲座获得超过二十名来自本系和外系师生的出席,众人也在讲座的问答环节中踊跃发问,当中不少同学对马来西亚华人回族并非穆斯林一说感到好奇,继而引起现场激烈讨论。

陈妙恩博士(左)赠纪念品予郭丽珠女士(右)。
讲座结束前的全场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