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報導 / 譚琪穎(馬大中文系碩課研究生)
日期:2024年3月24日(星期日)
時間:2:00 p.m. – 4:00 p.m.
平臺: ZOOM
2024年3月24日,張錦忠教授在ZOOM平臺上為馬華文學愛好者、馬大同學和學者們帶來了一場題為“蕉風在友聯旗下的四個十年、三個面向”的講座。 此次講座由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郭紫薇博士主持,共有85人參加。
在講座正式開始前,張教授提出了五道問題,分別是:
一、從no. 1到no. 488,歷時多少年?
二、這四個十年怎麼「斷代」?
三、多少人編過《蕉風》?
四、《蕉風》的價值是什麼?
五、《蕉風》有何文學史意義?
這些問題概括了今日專題講座的內容要點。 張教授希望同學們能在講座後對這些問題有所啟發與思考,從而深入瞭解《蕉風》的歷史、編纂背景、價值以及文學史意義。
張教授作為當年蕉風的主編之一,提出了蕉風的三個面向:我所知道的蕉風、我所經歷的蕉風和我所不知道的蕉風。 這三個面向涵蓋了對蕉風的個人理解、親身經歷以及對蕉風歷史、內涵的深入探索。 他以瞭解友聯出版社為切入點,向同學們梳理了50年代初期一批中國文人到了南洋,在新加坡設立了友聯出版社,並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發行學生周報、蕉風雜誌,編寫教科書,出版書籍等。 學生週報也是友聯出版中心的重要出版刊物之一,並舉辦學友會和生活營以凝聚讀者與作家的關係,直到1984年面臨停刊。 張教授特彆強調了學生週報與蕉風出版中的核心人物之間的連接與過渡,認為要理解蕉風,必須從學生週報開始。
蕉風作為一份南洋文藝雜誌於1955年創刊,其創刊時期正值處於緊急狀態的背景下。 在後殖民時代的影響下,友聯出版社辦辦了一份以當地為主、馬來亞化的內容的雜誌。 張教授展示了創刊號的蕉風目錄,讓同學們觀察目錄的文本內容。 蕉風收錄的作品具有南洋色彩的味道,涵蓋了不同文體的綜合性刊物。 其次,張教授繼續展示了後續蕉風出版的封面圖。 1959年的蕉風體現了馬華文藝運動時期出現的第一波現代主義浪潮,不再強調馬來亞化,反而傾向於文藝的個人主義。 這種轉變在蕉風的內容和風格上都有所體現,標誌著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在當時的發展趨勢。
接著,張教授通過「蕉風在友聯旗下的四個十年」為同學們一一介紹了每個十年蕉風主編們作出的革新和其中的改變。 在不同主編接手蕉風時,他們通常會推出一次革新號,這次革新帶來的改變涵蓋了書本的大小、文學作品的種類、封面的主題設計等方面。 這種不斷的革新和改變使得蕉風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姿態,適應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需求和審美趣味。
在講座接近結束時,張教授為大家介紹了幾本關於《蕉風》的研究書籍,如林春美著的《〈蕉風〉非左翼的馬華文學》、張錦忠、黃錦樹和李樹枝著的《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以及白垚的《縷雲前書》——從香港到新加坡,講述了蕉風的故事。 這些書籍為深入瞭解蕉風的歷史、發展和文學意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希望能激發同學們對蕉風及其背後故事的興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