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報導 / 葉懷恩(馬大中文系研究助理)
日期:2024年6月2日(日)
時間:7:00 p.m. – 9:00 p.m.
平臺:ZOOM
2024年6月2日,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的陳國球教授通過ZOOM平臺進行了一場題為《南來文人「林以亮」與文學生命的流轉與再生》的講座。本次講座由馬來亞大學高級講師蔡曉玲博士主持,共56人參與。
陳教授首先講述了宋悌芬與吳興華的故事,這是三、四十年代北平詩學的重要一頁。宋奇(宋悌芬)和吳興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宋悌芬是浙江吳興人,他在1949年移居香港後創造了多個文學形象,包括“余懷”、“梁文星”、“林以亮”等。而他的好友吳興華則留在北京,繼續在燕京大學任教,並於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去世。
接著,陳教授分析了移居後的宋悌芬與吳興華。移居不僅帶來了地域上的轉化,也帶來了文學上的轉化。1941年,吳興華用筆名“欽江”發表了一篇名為《現在的新詩》的文章,而在臺灣,同名的文章在1956年由梁文星發表,而文章內容大同小異。後來發現,梁文星實際上是吳興華的另一個化身,他將吳興華的文學生命延續到香港和臺灣,尤其對香港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陳教授引導學生思考文學生命是肉體的還是精神的存在,梁文星是否合適納入香港文學大系之中。
陳教授還闡述了延續吳興華與宋悌芬生命的林以亮。宋悌芬以“林以亮”的名號寫了大量文章,這個名號融合了三、四十年代的吳興華和宋悌芬的文學精華。陳教授指出,林以亮不僅是一個名字,更是兩位文人生命的延續與再生。香港文學大系裡面應該包括宋悌芬、吳興華、梁文星、林以亮這些不同的文學生命,還是將他們劃分到吳興華與宋悌芬二人之下,這是陳教授提出的問題。陳教授一這個問題結束講座。
會議結束前,陳國球教授與馬大中文系的蔡曉玲博士進行了線上互動,對講座內容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和交流。蔡曉玲博士表示,本次講座提供了十分複雜和有趣的思考。
最後,陳國球教授、蔡曉玲博士和與會者進行線上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