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班苔谷读书会·第八期:清代女性群像

日期:2025年6月10日(星期二)

時間:下午3時至4時

地點:自習室

文字報導/李嘉慧(馬大中文系碩士研究生)

2025年6月10日,馬大中文系研究生學會配合黃錦珠老師即將舉行的講座《「新女性」的異面:晚清男女作家小說的不同呈現》,舉辦了一場講座專題讀書會。本次活動由碩士生盧軾新同學領讀黃錦珠老師的兩篇論文:《一位晚清女報人的際遇:陳擷芬其人其事》和《「新女性」的異面:晚清男女作家小說的不同呈現》。

 

領讀人首先梳理了論文中關於晚清男女作家塑造新女性形象的差異。研究顯示,男性作家如張肇桐、湯寶榮、詹垲等人筆下的新女性多與救國圖存相關聯,女性身體經常被工具化、國族化,並承載著集體主義的宏大敘事;而女性作家王妙如、黃翠凝、邵振華等人則更傾向描繪女性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困境、身體經驗與自主選擇,強調性別平權與實質行動。通過對歷史背景的分析,與會者認識到「新女性」概念從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提倡的「女子本位」獨立人格,到晚清因民族危機而塑造的「國母」形象的演變過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救國為名的女性解放運動如「天足運動」中出現的矛盾現象:部分女性反而抵制放足,這一現象生動展現了女性身體在現代化進程中被規訓與反抗的辯證關係。

 

讀書會也重點討論了陳擷芬作為中國第一代女報人的典型案例。作為《女學報》主編,她雖出身維新派家庭,卻因父親包辦婚姻而被迫中斷辦報事業,這一遭遇深刻反映了當時新女性面臨的現實困境。黃錦珠老師在論文中指出,陳擷芬的個案不僅展現了晚清知識女性在傳統與現代夾縫中的生存狀態,更揭示了女性發聲渠道受限的歷史現實。通過這一案例,與會者認識到,男性知識分子的主張往往更易獲得社會關注,而女性自身的聲音則常被邊緣化,這一現象對當代性別議題仍具重要啟示意義。

 

最後,討論延伸到當代語境下的性別平等議題。與會者結合陳擷芬的案例指出,真正的女性解放不應止步於追求「像男性一樣強大」,而應致力於重新定義女性主體性,讓女性獲得真正的自由選擇權。本次讀書會通過歷史文獻與當代視角的對話,不僅深化了對黃錦珠老師論文的理解,也為思考性別平等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