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戲曲座談

日期:2025年8月4日(一)

時間:1.00PM-3.00PM

地點:馬來亞大學文學院會議室2

 

文字報道/黃玉琴(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

2025年8月4日,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馬華文學研究中心與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學會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蔡欣欣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林佳儀副教授蒞臨馬大文學院進行戲曲座談,與本系研究生交流。蔡欣欣教授與林佳儀副教授在戲曲研究與田野考察方面成果豐碩,於是本次座談也嘗試聚焦並回應幾個文學研究的疑問,如“文學如何走入田野”“戲曲研究現代化的可能”“戲曲研究新路徑”等。

講題:二戰後臺灣京劇與歌仔戲在東南亞的跨國展演(1950-1970年代)

| 主講人:蔡欣欣教授

蔡教授針對議題拋出思考:為什麼是京劇與歌仔戲這兩個劇種,以及為何是1950-1970這個斷代。事實上,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首次和東南亞諸國建立外交或領事關係,配合“南進”政策,將京劇和歌仔戲推廣到東南亞演出,前者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表徵,可引發海外華人的身份認同;後者因自然親和的民謠旋律、機關佈景戲服裝扮等廣受東南亞閩南族群觀眾的喜愛,而陸續受邀商演。直至1971年各國陸續與台灣斷交,轉而以經貿關係來往,台灣戲曲的“南進”方才中止。蔡教授接著援引米爾頓·辛格(Milton Singer)、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貝利(Frederick George Bailey)等人類學家的文化展演理論(Cultural Performance),認為演出可被視為一種展示性的交流行為,或為展演者對於自身文化的詮釋想象、呈現出一個地方或群體文化所涵蓋的多重意義,試圖以此解釋戲曲南進的政治與文化意義。

在研究方法上,蔡教授在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基礎上,提出“三重證據法”,由點到面涵蓋(一)文獻史料;(二)物質文本,如照片手抄本唱片等;(三)實地踏查,如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蔡教授認為戲曲界老藝術家們都是戲曲發展的活歷史,論述中也穿插口述歷史的訪談趣事。蔡教授強調,戲曲研究是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挖掘與交叉比對與互證等。

圖一為講座期間的蔡欣欣教授

講題:泰國酬神潮劇的傳統與新變

| 主講人:林佳儀副教授

林教授近期關注的議題觸及曼谷潮劇的商業化展演和泰國酬神潮劇。泰國華人移民佔比最大屬潮汕人,為當地的潮汕文化活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泰國潮劇活動則主要有酬神潮劇(聖誕千秋的日子)、商業潮劇(1920~1970s)和潮語片(1960~1980s)三大類。自19世紀橫跨至今,當地潮劇歷史也算悠久,不由引來大家共同的疑問:泰國潮劇團如何迎接現代化?此次演講結合了林教授最新的田野調查成果,聚焦於泰國的賽榮豐潮劇團,除了演出時間較長(扮仙30-80分鐘,正戲120-150分鐘)且田野經常能見之外,林老師也指出具備儀式功能的扮仙戲可能保存了更古老的樣貌。由此產生研究的問題意識,即潮劇下南洋後與中國潮汕有何差異?泰語潮劇能否“酬神”,甚至“扮仙”?酬神潮劇會不會被其他形式所取代?泰國華裔的潮語保存並不完善,1982年起舞台語言轉移,泰語開始介入潮劇唱唸,取代潮語成為舞台語言。具體而言,扮仙與正戲雖大多保留潮語,也保留傳統劇目如《六國封相》《鯉魚跳龍門》,但一些扮仙環節,如《八仙》《仙姬送子》也會加插泰語。另外,外府還會加插變臉、魔術和泰語潮劇的段落,娛神娛人。

演講期間,林教授緊扣“文學如何走入田野”的主題,分享她在尋找合適的田野對象時都有明確的指涉,並且會預先準備好提綱,以便能夠持續對談。林教授興致勃勃地分享了許多田野調查的發現與趣事,其中也不乏讓人捏一把冷汗的故事。前輩學者走入田野的經驗以及各種小撇步,對於未來準備田野調查的研究生非常有幫助,問題是我們如何在前輩走過的足跡,發現新的問題、開拓出新的路徑。

圖二為講座期間的林佳儀副教授

本次座談有馬大中文系主任何啟才老師、馬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惠思老師、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蔡曉玲老師、楊迎楹老師、郭紫薇老師、賴靜婷老師、以及馬大中文系學生的參與。座談現場氛圍輕鬆,反響熱烈,非常感謝兩位教授遠道而來,為我們拓展了文學研究的視野與途徑。

 

圖三為馬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惠思老師主持講座

 

圖四為講座後的學術請益環節

圖五為講座後的學術交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