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 國族、實證、階級的接受與轉向:李辰冬(1907-1983)《紅樓夢》論述研究

講座報道 / 林俊希(《紅樓夢》研究中心助理)

日期:2024年6月5日
時間:6.00pm-8.00pm
平臺:ZOOM MEETING
最高參與人數:92人

2024年6月5日,臺灣花蓮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蕭鳳嫻為我們帶來講座,題為《國族、實證、階級的接受與轉向:李辰冬(1907-1983)〈紅樓夢〉論述研究》。講座深入探討了李辰冬對《紅樓夢》的研究,尤其關注其研究方法和思想轉變。

蕭老師引用了她的研究成果,詳細講述了民國紅學的生成過程及其學術系譜關係。她以研究渡海紅學家為對象,並強調民國紅學的發展與中國現代學術史緊密結合。她特別重視“概念”的傳承與變化,通過後現代主義或折衷主義的學術視角,重新審視紅學研究。此外,她指出在紅學研究不再單純關注真與假、對與錯,而是重視知識的系譜。

蕭老師首先介紹了民國紅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學術系譜關係。蕭老師指出,李辰冬的紅學研究是在胡適新紅學影響下逐步形成的。胡適自1921年開始,構建了新紅學“自傳”考證學術典範。李辰冬在這一背景下,加上受教於馬鑑教授,對文學批評大感興趣,也因此發表了〈章實齋的文論〉。根據蕭老師的發現,李辰冬最初學術接受的應是實用主義方法論,即胡適學術範例的文學主張。但與胡適不同的是,李辰冬將《紅樓夢》視為古代中國國族文化的偉大載體,認為其對於現代中國國族文化的再生具有重要意義。

在講座的另一個重要部分,蕭老師詳細介紹了李辰冬如何批判實證考據,並在此基礎上重建文學生成。他吸收了泰納的批評方法,但同時注重民族社會與歷史的分析,與世界作品進行對比。李辰冬接受了胡適的《紅樓夢》研究成果,特別是自傳說和自然主義作品的觀點。

最後,蕭老師討論了李辰冬對階級概念的使用與修正。李辰冬在其研究中使用了社會經濟結構的階級觀,但在不同版本的《紅樓夢研究》中,對此概念進行了多次修改,以避免政治風險。例如,他在民國66年出版的《紅樓夢研究》中對第四章〈紅樓夢的世界〉階級相關文字進行了修改和刪減,用“社會”和“階層”替代“階級”,以求在政治環境中自保。

蕭老師總結道,李辰冬的《紅樓夢》研究具有獨特的當代性與邊緣性。他的研究既依附於自身的時代,又與時代保持一定的距離。更確切地說,李辰冬通過一種分離的方式與他的時代建立了緊密的聯繫。這種獨特的關係,使得他的紅學研究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同時也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李辰冬的《紅樓夢》研究具有獨特的當代性與邊緣性,那麼,這種通過分離來依附於時代的研究方法,是否可以被視為現代學術研究應該追求的理想範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