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5月21日
平台:Cisco Webex
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台湾文学的摇篮:马来西亚推动台湾文学计画”联办的“中学华文教科书——台湾文学鉴赏”第四堂课于2021年5月21日(星期五),下午8时至10时,于网上Cisco Webx平台进行,共有263人出席。
课堂首先开始的是电影《顺云》的导读,导读者为“平台计划/剧团”艺术总监罗国文和文学创作者林牧民。罗国文身兼多职,不仅是剧场导演、演员,也是灯光设计师、舞台设计师以及戏剧表演导师。曾获马来西亚金马仑艺术大奖的“最佳导演”、“最佳灯光设计”、“最佳舞台设计”,导演的作品包括了《aku》、《城失空想》、《「思想+自分」报告》、《动物农庄》等。林牧民则是Kuala Lumpur Steiner Education的中文教师,目前经营“海希讲堂”这个以中国通史以及文学写作为主的线上平台。 《顺云》是由王明台执导,这部社会写实电影描写一个大学学务处雇员退休的未婚老妇韩顺云与她年迈老母一起生活的故事。她们的关系看似彼此依赖,又像是相互折磨。故事的结尾是某天下午,几个警察到顺云住的社区,跟管理员说:“昨天抓到几个闯空门的,他们说性侵了你们这里18号的韩小姐。”随即要往山坡上的住户走去,管理员愣了一下冲去才说:“韩小姐已经60岁了,你们这样问她不好吧。”罗国文认为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管理员的话或许是在关心顺云,然而从电影的角度或是从讨论女性课题的角度来看的话,罗国文对此提出了他的疑问,即“顺云被性侵,为什么外人不去正视这个问题”。另一个情节是小女孩被外公性侵,为什么不选择与妈妈说,罗国文好奇这是否是体现了台湾当前的社会现象,还是创作者本身的一个败笔。同时,他也好奇从创作的角度来看,顺云发现教授有第三者的事情由教授患癌妻子口中知道,还是顺云自己撞破教授和第三者之间的事,对剧情发展更有冲击力。林牧民则表示《顺云》是一部写实的电影,电影人物在既定的世界、时代里,并受到当时的社会、秩序或是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而导演把这些背景陈设做了非常精细的设定,透过这些设定得以拆解这部电影所提供的线索。因此从林牧民的观点出发,他也看到电影情节上的问题,确实觉得可能是剧情上的缺漏,而不是一个具有深意的情节。像是电影的最后顺云爬上了天台,林牧民认为这个设定并不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也认为不用如此处理。除此之外,林牧民认为这部电影中顺云的这个角色设定最好的部分是她是一个大学助教。他认为大学助教所掌握的不是知识,而是行政能力,即通过规则来去处理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问题,因此可看到顺云这个角色井井有条的背后有一种高傲和冷漠,却似乎不得不在这井井有条中自我保护。
接下来便到文学鉴赏的部分。第一篇鉴赏的文本是选取自马来西亚独立中学课本的简媜〈拄拐杖的小男孩〉,由方肯负责鉴赏。方肯是自由文字工作者,也是马华作家。其曾获全国嘉应散文奖、台湾时报文学奖、海鸥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马华儿童小说创作奖等,并着有长篇小说《海峡边城》、散文集《啃日子》、儿童小说等。方肯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作者简媜。简媜,本名简敏媜,台湾著名散文家,曾任编辑、出版者,现专事写作,自称是“不可救药的散文爱好者”,诗人痖弦则称其为“文字的精灵”。之后,方肯为与会者分析〈拄拐杖的小男孩〉的文章结构以及主角马托的个人形象和围绕马托身边的人物形象。文章里出现了三位分别来自韩国、美国和台湾的母亲,她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像是韩国妈妈和台湾妈妈会牵着哭着的孩子走到学校,或是“搂着姚小弟慢慢走在雪地上”,而作为拄拐杖的小男孩马托的美国妈妈则是“推轮椅走在后面”,“温和强壮的样子”,“一派从容走在后面,有时,连轮椅都没带”。相比之下,美国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是试图让孩子独立行事,虽疼爱孩子却不宠溺。接着,方肯举出了文本中的环境柯林斯堡和台湾社会待遇的差异。柯林斯堡是一个温和有礼的社会,同时是一个无障碍空间规划完善的城市。因此像马托虽然双脚无力的人,却随时有人当他的脚,努力弥补马托的天生缺憾,仿佛让马托承担肢体不便是大家的失误。然而在当时的台湾社会中,天生残缺不仅会引来侧目或取消,更会遭受诅咒,被认为是前世为恶,活该如此。除此之外,方肯也针对〈拄拐杖的小男孩〉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她认为此文是先叙事,后抒情,即前半段叙述遇见马托的经过,末段表达了庆幸马托生长在温暖的社会,以此来影射台湾对残疾人士不友善的社会现象。方肯认为此文跳脱简媜作品以往的唯美,而是走入了平实,并使用递进式的方式描述马托的成长变化/复健效果,以及马托与其他小朋友的距离。通过颜色的描绘更是烘托文章里的温暖与和谐,渲染积极与正面的思想氛围,像是“柠檬绿的夏天”、“银色阳光照着瘦小身影”、“生在如此湛蓝亮丽的天空下”等。最后,方肯表示简媜的这篇〈拄拐杖的小男孩〉得以让读者了解、认识残疾人士的处境,并引起社会的关注,让残疾人士得到更多的包容,进而改善和提升残疾人士的福利。
第二篇鉴赏的文本是选取自台湾文学工具箱的简媜〈母者〉,由洪淑苓教授负责鉴赏。洪淑苓教授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其研究专长为现代诗、现当代文学、台湾文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并着有《思想的裙角——台湾现代女诗人的自我铭刻与时空书写》、《孤独与美——台湾现代诗九家论》、《民间文学的女性研究》、《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等。简媜的〈母者〉被收录于其著作《女儿红》,在《女儿红》的自序﹤红色的疼痛﹥中,简媜表示“这书虽属散文,但多篇已是散文与小说的混血体”,并“摹写女性的壮丽与高贵”。 〈母者〉一文叙述四种母亲形象,包含女儿病逝的母亲、思念儿子的母亲、女儿染恶疾的母亲、19岁儿子意外死亡的母亲。剖析“母者”的心情,并以祭坛牲礼、战士比喻“母者”的承诺与坚定意志,又以蝴蝶与坦克并存,点出“母者”兼有温婉与坚强。而作者也出以悲悯之心,为“母者”祈祝一个身心安顿之处。洪淑苓教授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母者〉每一段的涵义与情感。洪淑苓教授认为“母者”是普天下的母亲形象,同时也是一种身分、选择与承担。 〈母者〉一文也不乏对女性、母者的譬喻,像是“壮士与地母”、“如参与圣战的武士”、“蝴蝶般的爱”、“钢铁般的意志”、“蝴蝶与坦克”、“提着战戟的夜间武士,又像逆风而飞的蝴蝶”等。除此之外,〈母者〉一文也体现了简媜对“母者”的体恤与悲悯之心,像是“清凉的晚风,我是如此懦弱从人群中脱逃,你可愿意代我吹熄她身上的火燎”、“在那里,母者不必单独吃苦,孩子已被所有的人放牧”等,无处不见简媜对世间人情的热爱。洪淑苓教授认为简媜的文笔细腻,使用的修辞复杂,敏锐观察,使人阅读〈母者〉后有了对女性、对宗教的启思。
文字报导:陈洁仪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台湾文学的摇篮:马来西亚推动台湾文学计画专案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