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5月27日
地点:(线上)ZOOM;(线下)马来亚大学文学院D讲堂
时间:
(课程一)马来西亚史知识生成之路径:下午1时至下午2时30分
(课程二)中外关系视野下的马来西亚华人史:下午3时至下午4时30分
文字报道 / 蔡明怡(马大中文系本科二年级)
2023年5月27日,下午1点开始有两场【马来西亚华人史课程】讲座,第一场以《马来西亚华人史知识生成之路径》为题,第二场则以《中外关系视野下的马来西亚华人史》为题,由宋燕鹏教授担任此次课程的导师。课程以线上ZOOM平台和线下于马来亚大学文学院D讲堂同步进行,线上与线下的参与人数将近100人。

宋燕鹏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学术兼职有: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等。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先后出版了《马来西亚吉隆坡福建社群史研究:籍贯、组织与认同》、《华风南下:马来西亚华人的信仰与社会》等专著7部,在《民族研究》、《史学月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南洋问题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宋燕鹏教授来到马来西亚访学的第10周年,为大家带来了与马来西亚华人史有关的课程分享。在正式进入分享内容之前,他特别强调了华人史和华人研究的不同性,并表示在做任何研究之前需要理清楚自己的本位。他指出华人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五大方言。他说,十九世纪的华人社会以现在不同,当时大家会以方言的发音来区分彼此,但因时代的发展和华语的使用打破了方言区分的结构。他也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的行业群表示,很多时候华人的籍贯和行业具有特定的对应关系,是研究华人史可关注的角度,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宗教群体、地域群体和年龄群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华人史研究首先需要有两个取向,一为人的取向,即人的祖籍和方言,其次则是以群体作为取向。同时,他说在做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时只需要“像马来西亚人一样的生活”即可,需要对马来西亚的各个方面有个概念性的了解。
在正式进入课程二的课堂内容时,宋燕鹏教授首先说明了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不能仅仅把研究范围局限在马来西亚,而是应该追溯到中国清朝末年时期,得分清楚当时的广东、广西和福建的籍贯和地域的发展。另外,他还为五大方言的发音做了详细的说明,以马来西亚华人的姓名拼音作例子。与此同时,他以马来西亚不同地域和时间点的政治体系作为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参考因素。他还向听众分享了在马来西亚槟城做田野调查的心得,表示自己在古迹区做调查时基本都是靠步行为主要的移动工具,并认为以“走”的方式能够更深入的感受到当地文化的距离与关系。从宗祠到会馆,从义山到墓碑,他把华人的姓氏和籍贯分析且讲解得非常清楚,他说道:“人得离开家乡才会有故乡概念,墓碑上的籍贯是给别人看的,是为了区分彼此。”课程二的课堂内容还包括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各个神明,宋燕鹏教授表示只需要知道庙里供奉什么什么,便可知道是什么族群建了这座庙,可知道这座庙的周边居住的是什么人群。但是,他也特别强调马来西亚华人的地缘认同和方言群是复杂的,是非单一的。

最后,宋燕鹏教授总结道,在进行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时需要对中国和马来西亚都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理清马来西亚华人的发展脉络。此次的马来西亚华人史课程让无论是来自本地的听众还是来自外地的听众都得以对马来西亚华人研究课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将来想在马来西亚做学术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