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畫與文:六朝祠廟視域下的畫讚問題

日期:2024年10月8日(星期二)
時間:8PM-10PM
地點:ZOOM
最高人數:123

講座報導 / 吳穎軒(馬大中文系本科三年級)

2024年10月9日,馬大中文系邀請了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何維剛老師線上主講“畫與文:六朝祠廟視域下的畫讚問題”,由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張惠思博士擔任主持人。 講座中,何老師分享了畫讚的由來、其用途及演變。 他指出,畫讚的主要用於引導賞畫人對畫中故事和人物的理解,讓他們可以清楚認知到其中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形象,如若是神像的畫作,畫讚作為一個媒介的存在可以引導觀眾與神靈之間的連接。 畫作與畫讚在漢代是重要的存在,只有地位高尚的人才能夠在去世之後留有讚詞以作紀念。 然而,由於儒家思想轉換成老莊玄學為主導思想的緣故,魏晉南北朝時代畫讚演變為對歷史人物的崇敬文字。

除了畫讚的由來與演變,何老師更是同大家分享有關於文體研究的觀點——即,文體的運用必須配合場合與觀眾,才可以成功為讀者傳遞訊息。 研究文體時,應該抱有更加全面的態度來進行研究,譬如對於出現該文體的時代、生產過程、文本等有一定的瞭解。 針對何老師的分享,參與者踴躍展開討論。 何老師的分享和解答激發了參與者對該領域的探索和思考,更是開拓了大家的學術視野。